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可引发发烧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有20各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发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可引发发烧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有20各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71)最常见。
在我国过去是非法定汇报传染病,卫生部定于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1页
传染源
手足口病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2页
传输路径
主要是经过人群间亲密接触进行传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病毒可经过空气飞沫传输。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具、内衣等经过日常接触传输,亦可经口传输。
接触被病毒污染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输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3页
易感人群
人对引发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取得免疫力,各年纪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经过隐性感染取得对应抗体。
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4页
临床表现
从最常见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潜伏期普通3~7 天,没有显著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有发烧,多在38℃左右。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
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品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
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四不特征。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5页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早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因为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普通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6页
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主要器官。
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它感染灶时,就要警觉暴发性心肌炎发生。
近年发觉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展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然可发觉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7页
预防标准
(一)做好晨检,发觉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做好疫情汇报,及时发觉病人,主动采取预防办法,预防疾病蔓延扩散;
(三)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四)被污染日用具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六)尽可能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降低被感染机会;
(七)注意营养、休息,预防过分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8页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9页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10页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11页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12页
手足口病的防治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