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课件PPT.ppt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
拔 罐 疗 法
竹溪县中医院 陈 建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
第1页
拔罐疗法概念
拔罐疗法
  它是以特制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体广专家讲座
第11页
1、针灸拔罐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 是一个色素代谢异常疾病。多见于女性青年,儿童和男性青年亦有之。尤以妊娠期女性(妊娠斑)为多。此病多因邪毒壅滞肌肤,经脉失畅;或饮食不洁,虫积内生,以致虫毒气滞,郁于颜面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为颜面凸起部位出现形状、大小不一黄色褐斑,颜色深浅不一,多呈对称性。无自觉症状。
取穴:气海、肾俞(双)、肝俞(双)。
方法:采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不留针。起针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炙5-10分钟。同时,艾炷灸患部中央3-7壮(无瘢痕灸)。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必要时,休息1-3日,再行第二疗程。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
第12页
2、针灸拔罐治疗痔疮
痔疮是肛门疾病中常见多发病。在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门皮下静脉丛,因血管扩张形成团块。依据发病部位不一样,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3种。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下迫大肠;或因湿热下注,蕴聚肛门,气滞血瘀,经脉壅遏,筋脉驰纵,致生痔疮。  临床表现方便血、肛门脱出肿物、肿胀、痒痛为主。内痔生于肛门内(齿状线以下),外痔生于肛门外(齿状线以上),混合痔生于肛门内外。若便血重复出现,可造成贫血而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等贫血症状。
   取穴处方一:大肠俞(双)。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1厘米,进针后将针体左右摇摆拨动5-6次,同侧下肢有显著酸胀放射感时起针,再用闪火法拔罐于针眼处20分钟。起罐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针眼,以胶布固定。每隔3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取穴处方二:长强、腰俞。或配二白穴。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主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2-3滴,血止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或同时针刺二白穴。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忌食辛辣、生冷食物,忌劳累,节房欲..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
第13页
3、拔罐治疗骨质疏松症
拔罐疗法对于缓解骨质疏松症引发腰背疼痛症状有很好作用。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症状,是因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腰背肌肉劳损、担心而造成。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因为肾虚,"肾主骨"功效衰退而致。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素体虚弱,偶遇外邪使腰背部气血、经络不通,使疼痛加重。拔罐经过温热和负压刺激相关部位,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肌肉担心作用,从而到达镇痛目标。
 拔罐治疗骨质疏松症性腰背痛方法是:选择适当玻璃罐,于脊柱两侧纵向拔火罐4-8个,以疼痛部位为主。操作过程中注意勿灼伤皮肤,3--5天拔罐1次。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
第14页
4、拔罐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是因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不足白色斑片。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儿童亦有之。 多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湿之邪,博于肌肤,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临床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色素脱失斑,以后逐步扩大,展现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白斑,单发或多发。无痒痛等自觉症状。 
  治疗方法:
  皮损区、孔最、足三里、三阴交、侠下(肱二头肌外侧沿中1/3与下1/3交界处稍上方)。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
第15页
治疗方法一:   用拔药罐法,用棉球在药酒(川芎、木香、荆芥各10克,白蒺藜、丹参、当归、赤芍各15克,鸡血藤20克,灵磁石30克,放入95%酒精中浸泡10日,取汁100毫升)中浸湿,贴于火罐壁中段,点燃拔于上述穴位,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每侧穴位,连续拔罐10次。若白斑范围较小者,可于皮损区拔罐;若范围较大者,可于皮损边缘处拔罐;若皮损在眼睑等腔窍处,拔罐部位可离开腔窍一定距离;若皮损在头面等肌肉较少部位,可用面粉揉成条状围成火罐口大小圆圈,贴于拔罐部位。起罐后,皮损区涂以中药酊剂(红花、白蒺藜、川芎各等分,用30%酒精浸泡)。配合日晒。   治疗方法二:   先用三棱针由外向内浅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20分钟。或在皮肤区先涂以骨白酊(补骨脂30克,红花、白蒺藜各10克,浸于95%或30%酒精中浸泡7日),然后拔罐15-20分钟。或拔罐后再涂亦可。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
第16页
5、拔罐疗法治带下
带下症,古有五色带之名,尤以白带为多见。 多因脾虚湿热,或寒湿困脾而致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 临床表现以阴道分泌物量多为主,带下色

竹溪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讲座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