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
破伤风杆菌(Bacillus tetani),又名破伤风梭菌(Cl. tetani ),是引发人畜共患破伤风病原,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发病。
本病以骨骼肌发生强直性痉挛为特征,故又称为强直症(te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0页
Tetanus toxin:
角弓反张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1页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2页
角弓反张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3页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4页
五、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顿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①窒息:因为喉头呼吸肌连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
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造成肺炎肺不张原因
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④循环衰竭:因为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主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5页
五、诊疗
破伤风临床表现经典,依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诊疗。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6页
诊疗关键点
,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肌肉连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担心,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担心,甚至窒息。
: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肌肉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普通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很好。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7页
判别诊疗
: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猛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验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马上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8页
1、微生物学检验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19页
2、血清学检测
。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20页
3、分子生物学检测
破伤风杆菌痉挛毒素基因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该方法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用上游内引物、下游内引物、上游外引物和下游外引物扩增样品DNA中破伤风杆菌痉挛毒素基因,现已经有成品试剂盒。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21页
六、治疗
破伤风是一个极为严重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儿和吸毒者,为此要采取主动综合治疗办法,包含去除毒素起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22页
1.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有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验痂下有没有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应用,目标是中和游离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普通用量是1万~6万U,分别由肌肉注射与静脉滴入。静脉滴入应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迟缓滴入。用药前应作皮内过敏试验。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且易致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剂量为3000~6000 U,普通只用一次。
破伤风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23页
3.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防止光、声等刺激;防止骚扰病人。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品,以降低病人痉挛和痛苦。可供选取药品有:10%水化氯醛,保留灌肠量每次20~40 ml,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 g,地西泮10~20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普通每日一次。病情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 mg,哌替啶100 mg及5%葡萄糖250 ml配成)静脉迟缓滴人,但低血容量时忌用。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
破伤风专题讲座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