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
5主要内容
手足口病的特点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防控
手足口病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
(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内衣,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手足口病
(三)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
(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学校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手足口病
(五) 致病特点
隐性感染多见,很少引起腹泻,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易感。
不同人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种人肠道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皮疹特征: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
手足口病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六、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 等重要器官。
心肌炎: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 染灶 ;
脑膜炎: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 烦燥、睡眠不安稳等 ;
肺水肿:神经源性;
手足口病
疑似病例近3天内有发热病史,并有以下任意两项表现者:
、呕吐等症状;
、易激惹、肢体无力及抽搐等
神经系统表现; 、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 ; 。
手足口病
临床诊断病例
一般病例:
1. 急性起病,发热;部分患儿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 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2.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 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重症病例:
1.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
疫情报告
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手足口病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不是新发的传染病,我国十几年前就有发生,而且可防可治,无需恐慌,但要引起重视,措施得当,落实到位。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学校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手足口病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给儿童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保持学校、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
手足口病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