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古诗复习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 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___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风光。
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详细说明。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⒉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非常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渡荆门送别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分开故土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土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
例如: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原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冲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颖、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 _和__ __融于一体。
⒉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 ”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浸透个人怅惘情.
“万里”和“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那么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和“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和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拟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
①这首诗
八年级上古诗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