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之石可以攻玉
作文自古而来就是“天下第一题”,在科举时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文”成名天下知。苏轼21岁参加进士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高中第二名,鲤鱼跳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即使在现在的高考中,其分值仍然无题能出其的形式,就能够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写出主旨集中、形式独特的好文章,例如200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才。”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这位考生作文之所以能够得到满分,绝对与作文的形式有关。而这形式,不就是套用的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吗?
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无独有偶,第12届奥林匹克全国作文大赛有考生再次仿写为《孔雀全球飞》,写大学毕业生奔赴农业、工业、国防、科技以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喜人景象;另外,象2003年甘肃出现的优秀作文《吊屈原赋》,广东出现的《武侯自责表》,等也是套用相关课文的形式。
所以,认真阅读课文,揣摩课文的精妙结构形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在考场上恰当地套用,是“出彩”的方法之一。
二、“偷意”——借鉴意旨主题,作为论据
“意在文先”。但很多考生拿到一个作文考题,无话可说,不知如何立意,或者苦于没有素材。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古圣先贤和今人作家已经以他们的丰富的人生阅历
对许多话题做出了很好的解答,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思想立意,我们还可以把教材作为一个材料整合到考场作文中作为论据使用,笔者试举一例,以期抛砖引玉。
“环境保护、爱护动物”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作文话题,但是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绝对不是一些环保人士宣称的那种过度保护——坚持“动物权”与“人权”平等,反对一切杀生,倡导素食主义等。如果考生像这些“过激环保人士”一样不能厘定“环保”与“发展”、“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也在作文里面大写这种无谓的“原教旨主义环保”,则滑入了偏激的泥潭,文章的主旨就是不正确的,文章从根本上来说就坏掉了。
其实,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面至少有一篇课文已经对如何正确处理以上关系做了非常好的阐述。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虽然那时候的山林湖泊应该是纵横交织的,动物应该是漫山遍野的,但孟子只是说“数罟”不入“洿池”,也就是细网不能入池塘,把鱼子鱼孙一网打尽;他还说要按照时节砍伐,也就是春夏时节不要去砍树
“教材”之石可以攻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