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话婺商
作者: 蒋中意 旧时兰溪北门街景。 兰溪市志办供稿 兰溪解放路地段是旧时徽商在兰溪经营店铺最集中的地方。 黄金铨 供稿 当年徽商聚集地兰溪“新安阁”遗址。黄金铨 供稿 的要数义乌商人,而资产最雄厚、影响最大的则数来自徽州的商人。
据《兰溪徽商人文志》记载,在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徽州商人最早到兰溪经营的是花爆业。至明万历三年,由于八婺大地乡村集市迅速发展,到兰溪经商的徽州商人日渐增多,并向金华和其他各县扩展。在八婺大地的一些重要商业埠头比如金华、佛堂、永康、武义等地,都留下了他们创业的足迹。
离开徽州到八婺大地经商的许多人都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新安”即西晋时对徽州的称呼。这首诗说明金华离徽州不但地理距离很近,而且商贸和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由于在新安江上来往的徽州商人增多,从明朝开始,朝廷为了保护徽州商人的安全,还专门设立了武装巡逻船。
徽州商人在兰溪先后创办的行业有花爆、估衣、茶漆、南北货、茶食糕点、山货、地货、蜜枣加工、典当、钱庄、绸布、卷烟、酱园等32个行业。在清末民初,%,而以资金计算则占兰溪商户总资本的80%以上。
至今流传在兰溪、义乌一带的“金丝琥珀蜜枣”,就是由徽州商人推向全载,清宣统年间,徽州商人、“元泰”茶漆号店主吴竹三回到老家徽州歙县探亲。看到村里人正在制作“金丝琥珀蜜枣”,他马上想到兰溪乡间的大青枣,决定将“金丝琥珀蜜枣”加工工艺带到兰溪。当年,他在家乡聘请了制枣师傅及工人来到兰溪,在兰溪县城开办了蜜枣加工厂。在销售时,他还不忘将此枣叫做“新安金丝琥珀蜜枣”。鼎盛时期,兰溪金丝琥珀蜜枣的生产厂家就达10多家,产品远销沪、杭、穗、京、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在香港京果杂货同业公会交易市场,兰溪“金丝琥珀蜜枣”还被列为挂牌上市的名优土特产之一。
徽州商人对八婺大地的贡献还包括文化方面。清乾隆中叶,徽州商人把徽戏班带入兰溪。经过许多年演变,徽戏成为婺剧的主要组成部分,还给婺剧带来了200多个大小剧目。
徽州商人在经商当中规矩很严、笃守诚信,这从送孩子当学徒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在徽州一带,历来流行经商的传统,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就会被大人送到外面当学徒。不过为了避嫌,徽州商人之间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自己的店里当学徒。
在店里,徽州商人还设有“看货先生”(相当于现在的“分管业务副总经理”),专门负责产品进出。据徽商后代、曾任兰溪市委副书记的洪家骏回忆,他当时所在的布店就有“看布先生”。店里每次从兰溪后陆一带收购了土布以后,“看布先生”就要到货房内验看布的成色,将布分成“天”、“地”、“玄”、“黄”四个等级,从不马虎,从不作假。就这样,徽商逐渐在同行当中树立了威信。
婺商当中人才辈出
徽州商人这种经商之道,也影响着在兰溪经商的八婺大地其他商人。与徽州商人相比,义乌人最早到兰溪时并不是经商,而是从下层苦力干起。据末代徽商方念裕等人考证,义乌人到兰溪最早的行当是撑乌篷船(又称“义乌船”)、当脚夫和火头(厨师)等。
清人窦镇在他的《兰溪竹枝词》当中写道:“义乌老少尽堪怜,个个撑篙齐用肩。百货往来须纳税,巡丁高喝还停船。”可见当时的义乌人就在兰江上以撑船为业。另外,在义乌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妈不要帮我愁,我长大了到兰溪当火头”。据说,给徽州商人做厨师十有八九是义乌人,这主要是义乌人吃苦耐劳,给徽州商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些义乌人在与各路商人的频繁接触当中,在逐渐积累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经商之道。到清末民初,当火头的义乌人开始经营菜馆饭店。据调查资料显示,上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兰溪城区较大的饭店菜馆就有万春仁、冯恒顺、冯广顺、陈人和等18家,其中90%左右为义乌人所开。此后,义乌人还先后发展了为航运业做配套的牵索和麻袋、糖坊、炒货、箱包等25个行业。
与徽州商人一样,义乌商人也以诚信团结为宗旨。他们在兰溪建立了“互助互济”的同乡会和会馆,出现了杨镜华、丁承贤、冯光登、丁光银等一代巨贾名商。
丁光银从小爱好读书,年少时随撑乌篷船的父母来到兰溪。到了25岁,丁光银的生活依然拮据,“衣衫褴褛,粮无隔宿”。因无钱治病,他的父亲在乌篷船上去世,留下母子相依为命。丁光银接替父亲在兰江上撑乌篷船。由于他头脑灵活,给商人们运货时会替对方考虑,善于与厘卡(旧中国的征税机构)周旋,深得火腿行商人蔡源发等的赏识,举荐他为“驾长”,乌篷船的生意渐有起
追根溯源话婺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