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目标
在聆听各类音乐作品时,能以包容、尝试的心态去品味、鉴赏音乐。养成用通感(联觉)的心理规律来聆听音乐的习惯。
在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中,能说出各种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鉴赏中,能初步辨别鉴赏与欣赏的区别作铺垫性学习。
学生学习和了解与“通感”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有利于他们自我搭建通向音乐学习的桥梁,从而实现欣赏向鉴赏的过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良好学习策略。
旧知识的回顾、梳理和应用有利于新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以上的活动既帮助学生进行回顾,又获得了与“联觉”相关的理论学习。
乐(声音的艺术)能够引发视觉、情绪、情感等非听觉性东西的原因,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能够体会到,在第一层面感性的音乐欣赏中,无论是标题还是非标题音乐,在多数情况下音乐聆听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音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通感现象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得出:音乐要素是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常见的音乐要素有哪些呢?这些音乐要素又是如何在音乐中发挥作用的呢?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
(1)“任何用音乐表现蜜蜂?”(《野蜂飞舞》的欣赏感受)
全体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模拟野蜂群飞行的声响;通过音乐软件的音色变化,进行反复聆听选择,寻求音乐感受的通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钢琴、人声、播放器等演示不同音区、音色、速度、力度等的《野蜂飞舞》的片段效果,加深感受和理解。
师:我们一同来欣赏作曲家与动画制作者是如何表现《野蜂飞舞》的。
播放《野蜂飞舞》管弦乐版。
播放《野蜂飞舞》动画版。
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的创作展示和欣赏上述相关作品获得的视听感受,围绕音乐要素可以改变音乐效果的话题进行简短对话。
(3)《马赛曲》不同版本的聆听对比欣赏(材料①《1812年序曲》中法军主题音乐;②法国国歌;③无伴奏合唱非美声版《马赛曲》)。
课件出示谱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旋律的哼唱、不同效果的对比欣赏,再次感受和了解音乐要素的变化影响着音乐的表现;了解《马赛
能告诉我们什么”的所学内容进行再回忆和思考:“表述音乐的语言是什么?”
问题回答。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思考音乐要素的组成(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织体、曲式)。
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要素表现作用。以及改变某些要素后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效果来表现《野蜂飞舞》:利用音乐软件选择恰当的音色、速度、力度,体会创作的过程。
请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总结如何创作有关野蜂的音乐。完整欣赏《野蜂飞舞》管弦乐版、动画版。
参与对话。师生共同探究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
通过演唱、聆听感受、讨论等进一步加深对音
教学过程的链接需要自然流畅。
师生共同探究速度、力度、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
经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明确: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规律是音乐鉴赏的基础之一。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要素必须由表演
培养音乐的耳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