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
3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那么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到达“中和〞的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浅薄,看得比拟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4、指导诵读。
6
四、熟读成诵,稳固延伸。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
3.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2.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第四章
教学目标
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运用在生活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7
1、教师范读,生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学生齐声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理解重点词语。
1、理解词语
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
六、尝试背诵。
七、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 四人小组讨论 。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理解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良。
八、小结
同学们刚刚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五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哀公〔1〕问政……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教学目标】
8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根底。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根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缺乏,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学生思考:
1、如何去修养自己?
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四、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9
第五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
最新《中庸》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