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对苏州轨道交通的影响监测研究.doc基坑工程对苏州轨道交通的影响监测研究【摘要】苏地2013-G-91地块基坑开挖时需要对已运营轨道交通2号线进行保护性监测。介绍了徕卡TM30测量机器人在监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监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字】TM30;轨道交通;变形监测;自动观测苏地2013-G-91地块紧邻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基坑开挖可能会对轨道交通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根据《苏州市轨道交通保护监测管理规定》的要求,需要进行保护性监测,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轨道保护监测、轨道交通与建设项目中间部位环境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靠轨道侧基坑监测等内容。其中,轨道保护监测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重点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1m,,基坑周长约413m;,;基坑采用φ******@600SMW工法桩(栈桥区域两端φ******@1050钻孔灌注桩)+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①层杂填土:褐色,松散,,为欠固结土,以粘性土和粉土为主,为新近堆土土。②层粘土:灰黄色,可塑,,夹灰白粘土条带,无摇震反应,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③层粉土:灰色,很湿,稍密,,局部夹有粉砂,呈薄层状分布,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④层粉砂:灰色,饱和,中密状态,,主要以长石、石英组成,局部夹有少量粉土薄层,含少量的云母碎片,颗粒级配较差。⑤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可塑,局部为软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⑥层粉质粘土:灰色,可塑,局部为软塑状态,,夹有少量的粉土,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陆慕站轨道结构外边线距本工程约33m,陆慕站轨道交通7、8号出入口及风亭、消防通道距本工程约12~13m。轨道交通结构对沉降及变形敏感,需要重点保护。《苏州市轨道交通保护监测管理规定》中对监测范围的要求,按建设项目投影在轨道交通线路上的长度向线路方向前后各延伸50米的原则确定监测范围。本项目基坑投影在轨道交通2号线上的长度约160米,因此在轨道交通2号线陆慕站每条线路监测的长度约260米,上、下行线总监测长度约为520米。另监测对象包括在保护区范围内的车站附属结构(陆慕站7、8号出入口及消防通道、风亭)以及车站负一层结构。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结合场地与轨道交通的空间关系,监测分水平位移监测和竖向位移监测两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车站上方地表的沉降监测;(2)出入口侧墙、消防通道等附属结构竖向位移监测;(3)道床竖向位移监测;(4)车站侧墙竖向、水平位移监测;(5)负一层结构沉降监测。,对隧道结构进行监测时,进出场受到限制,有效工作时间较短,只有4~5小时,监测区段较长,需采用自动化结合人工监测。本项目距离基坑近的一侧即下行线采用自动化监测,上行线采用人工监测。,同时观测方向、距离和垂直角。前期自
基坑工程对苏州轨道交通的影响监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