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word
1 / 22
word
word
word
7 / 22
word
药理学总论名词解释及题解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半数有效量(ED50):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TI):为LD50和ED50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该值越大越安全。
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它只适用于治疗效应与毒性效应(或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
安全围:是指ED95~LD5之间的距离,是一个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其值越大越
安全。
安全指数:是指LD1和ED99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两种量效
曲线不平行的药物。
特异性药物:指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通过作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基团
(受体、酶)或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的药物。
非特异性药物:通过其理化特性(解离度、溶解度和表面力等)而发挥作用的药
物。
构效关系:指药物化学结构(包括基本骨架、立体构形、活性基团及侧链长短等)
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受体和配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或细胞核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识别和结合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及某些药物),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上调:指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使用拮抗剂后, 受体数目及敏感性增高的现象。也称为上增性调节。
受体下调:指受体周围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过高或长期使用激动剂后,受体数目及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为衰减性调节或向下调节。
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
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又称效应力。是药物效能的决
定因素。
激动药:又称为兴奋药指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在活性的药物,或者说
有在活性的配体即为激动药。
拮抗药:又称为阻滞药指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在活性,即本身不引起生理
效应,却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药物。或者说无在活性的配体即为拮抗药。
部分激动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在活性却很弱,当其单独作用是呈现较弱
的激动作用,而当另有激动药存在时,则呈对抗作用的药物。
药物转运:药物在体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要通过生物膜,故统称为转运。
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发生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又称为药物代。
被动转运:又称为顺流转运或下山转运,系药物顺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
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直到膜两侧分子相等处于动态平衡。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或经脂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脂溶性药物可溶
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其转运速度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透过
细胞膜。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或水溶扩散。指直径小于生物膜膜孔的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借助
膜两侧存在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进行的扩散。
主动转运:又称为逆流转运或上山转运,系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运载药物通过
细胞膜。需要耗能,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解离指数(pKa):是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它等于弱酸性药物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
离时的pH值。换句话说,当一个药物的离子浓度和非离子浓度各占一半时,其pH就
等于pKa。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首次通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破坏,使进入
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分布:药物由血液向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消除:指药物的代和排泄过程的合称。
肝药酶:即肝微粒体酶,是一类非专一性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网中,参与数
百种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或活性增高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或活性降低的药物。
自身诱导作用:有的肝药酶诱导剂诱导肝药酶不仅加速其它药物的代,也能加速
其自身的代,这称为自身诱导作用。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
容积,其反映了药物在体分布的广泛程度。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
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协同作用: 两药合用后使原有效应增强的现象,可分为增强作用和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时的效应大于它们个别效
药理学重点总结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