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其原名为“旧事重提”。内容大多是回忆鲁迅童年、少年的生活,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课文,评说一个人物
“长妈妈”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从中可看出她怎样的社会地位?
她不姓“长”;她长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她的身高;先前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工被称为“阿长”,真“阿长”回去后,她来顶替了,人们就用原来对别人的称呼称她为“阿长”。从这些可以看出她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阿长有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可以看出阿长喜欢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人死了要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烦琐、迷信但又真诚和善良。
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我们从她的讲述中却看到了她的无知、淳朴。
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
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参考示例: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细读课文,体悟一种情感
从你们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呢?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不大佩服—不耐烦—产生敬意—新的敬意
课文第1~17段多写阿长的不好,写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你怎样理解阿长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作者最终要表达自己对阿长什么样的感情?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作者极力要表达他心目中的阿长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研读课文,收获一种写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别具特色,突出了文章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情节跌宕。
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详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其他事件略写。
阿长与《山海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