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东海县白塔埠镇城后小学 单如苗
一、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课文共五个自然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假设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孟浩然在抚慰李白)
师: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依依不舍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假设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他觉得知心朋友友谊深沉,即便远在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他用这样的话来抚慰李白不要因为离别而难过,真不愧是
“兄长”和“老师”啊!)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指导朗读
③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指名表演。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江边送别画面)
出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仍然伫立、凝视远方)
△理解“仍然伫立”和“凝视远方”?
△ 练习朗读。(读出李白依依不舍的深情)
△ 如今你就是李白,正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你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在边上写一写读后的体会。然后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演、想象等形式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冲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出示并自由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指名读。评议,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味来)
(4)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爱读)
3、假设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冲动的心情,假设你是李白,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这首诗的意思,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
4、播放歌曲《烟花三月》,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升华对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补充:《烟花三月》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改编的,所以意境非常相似。再加上古筝的沉静和人声清醇,所以很容易升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悟的根底上,自然而然的引出诗歌。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