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9111编制:马寅之.docx编号:9111编制:马寅之
使用:
《岳阳楼记》导学案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学事、写景、议论紧密",。”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__ ,
的旷达胸襟。
前天,王某在人民公园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禁想起范仲淹的:",
4、翻译下列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5、阅读课本第二、三、四段。完成如下题目:
1).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心情?
2).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 情?
编号:9112 编制:马寅之
使用:
《登岳阳楼》导学案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
背诵本诗。。,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 不同风格。、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的。
楼观岳阳尽, 雁引愁心去, 云间连下榻, 醉后凉风起,
川迥洞庭开。 山衔好月来。 天上接行杯。 吹人舞袖回。
知识链接
作家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 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 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 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写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o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 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 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古诗“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 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预习检测
翻译诗句,并概括每一联的大意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 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目标1、2、3)
作业练习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 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 更妙,为什么?(4分)
:“圻” “浮"在诗句中的妙处。
合作探究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目标2、3)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目 标 2、3)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
课后总结与反思:
川迥洞庭开。 山衔好月来。 天上接行杯 吹人舞袖回。
拓展提升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 雁引愁心去, 云间连下榻, 醉后凉风起,
比较•探究《诗两首》
编号:9113编制:马寅之 使用:
审核:
审批:
使用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课后总结与反思: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2、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 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 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 “天地再新法令 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
编号:9111编制:马寅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