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第一页,课件共40页
知识要点归纳
实验误差
1.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伏安法测电阻,进一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第二页,课件共40页
实验原理
第三页,实验十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第一页,课件共40页
知识要点归纳
实验误差
1.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伏安法测电阻,进一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第二页,课件共40页
实验原理
第三页,课件共40页
内接法
外接法
电路图
误差原因
电流表分压U测=Ux+UA
电压表分流I测=Ix+IV
第四页,课件共40页
第五页,课件共40页
第六页,课件共40页
③实验试探法:按图10-4-1接好电路,让电压表一根接线柱P先后与a、b处接触一下,如果电压表的示数有较大的变化,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不大,则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图10-4-1
第七页,课件共40页
如果电流表的示数有较大的变化,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不大,则可采用电流表内接法.
第八页,课件共40页
图10-4-2
第九页,课件共40页
第十页,课件共40页
实验器材
被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第十一页,课件共40页
过程分析导引
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丝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
求出其平均值.
图10-4-3
第十二页,课件共40页
2.按图10-4-3所示的原理电路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
第十三页,课件共40页
4.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填入记录表格内,断开电键S,求出导线电阻Rx的平均值.
5.整理仪器.
第十四页,课件共40页
数据处理
第十五页,课件共40页
误差分析
第十六页,课件共40页
注意事项
1.为了方便,测量直径应在导线连入电路前进行,为了准确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应该在连入电路之后在拉直的情况下进行.
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值较小,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第十七页,课件共40页
3.电键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至最大.
4.电流不宜太大(电流表用0~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金属丝温度升高,导致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大.
第十八页,课件共40页
实验创新
在本实验中,由于电表内电阻的影响,从而使金属导线电阻测量值偏小,可以改进实验电路,消除由于电表内阻的影响而带来的实验误差.
1.等效替换法
图10-4-4
第十九页,课件共40页
连接电路如图10-4-4所示,R为电阻箱,Rx为待测电阻,通过调节电阻箱R,使单刀双掷开关S分别接1和2时,若电流表中的电流示数相同,就表明Rx=R,即可测出Rx.
第二十页,课件共40页
2.附加电阻法
连接电路如图10-4-5所示,R1为一阻值较大的固定电阻,Rx为待测电阻.
(1)S2断开,闭合S1调节变阻器R,使电流表、电压表都有一个适
当读数,记下两表读数
I1、U1.
图10-4-5
第二十一页,课件共40页
(2)变阻器R不变,再闭合S2,记下两表的读数I2、U2.
第二十二页,课件共40页
实验典例探究
(2011·高考浙江卷)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中,为了探究3根材料未知,横截面积均为S= mm2的金属丝a、b、c的电阻率,采用如图10-4-6所示的实验电路.
实验数据的处理
例1
第二十三页,课件共40页
M为金属丝c的左端点,O为金属丝a的右端点,,
电流表读数始终
为I= A.电压表
读数U随OP间距离x的变化如下表:
图10-4-6
第二十四页,课件共40页
x/mm
600
700
800
900
1000
1200
1400
U/V
x/mm
1600
1800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U/V
第二十五页,课件共40页
(1)绘出电压表读数U随OP间距离x变化的图线;
(2)求出金属丝电阻率ρ,并进行比较.
第二十六页,课件共40
实验十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