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作业
——首都博物馆展品
2012年暑假的时候去玩,去了三次首都博物馆,自己看了,听了介绍之类的觉得挺有趣的,回来之后也稍作整理〔上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希望有时机自己也能去考古。
错金银牛形铜灯 东汉
1980年邗江县甘泉丝云纹,四壁在花丝上嵌“八宝〞花纹,造型新颖,做工精致,华贵华丽。
白玉龙首嵌宝石带钩,,,,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此器出自万历棺,龙首形,背上四个金托中分别嵌红黄蓝宝石,龙额饰绿宝石,龙睛饰猫晶石。该器玉质细腻润泽,线条流畅,华贵华丽。
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清
一对2件,,。此玉碗壁薄缺乏1毫米,重45克,饰两层纹饰,外壁琢卷草纹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凹的细瓣番莲纹。整器轻薄剔透如蛋壳,纹饰繁密柔美,琢刻技艺高超,抛光技术堪称一绝,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中的代表作。
金翼善冠 明万历
定陵出土金质冠饰。出土时放置在万历帝棺头部北侧,装在一个圆形木盒。金冠由前屋、后山(分前后两片)、角三局部组成。金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高14.7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重826克。金冠全部由金丝编结而成,各局部由粗金丝连缀而成,外面用双股金丝编结成的辫形条带压缝,两个折角单独编成,下部插入长方形管,后山镶嵌二龙戏珠。后山下沿围绕一周卷草纹花边,宽0.3厘米;后山下部制成的冠形帽饰。冠口略呈椭圆形,嵌有金口圈,宽108厘米,外宽0.2厘米。金冠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生动有力,是明代金银细工的精品。
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花口瓶 元
1972年出土于市西城区新街口元代遗址,高 :,口径:,足径:。口沿外折呈五瓣花形,长颈、丰肩收腹,下连五孔座,颈与肩部附摩羯形双耳,瓶腹贴模印兽面衔环,兽面的上额有一“王〞字,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肥厚凝润,有大量的缩釉孔口沿、腹部和器座点缀着大块紫斑,形制高大饱满、气势宏大、华贵,胎质坚硬,坯体厚重,底部露胎处因烧制时的氧化过程呈现赭红色。展示了元代瓷器造型的力度之美,瓶身与器座连为一体,不可别离,瓶座为直口,束颈,颈部有兽头探出,器座五面镂空。连座瓶多见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钧窑极为少见,该器出土了两件,均已破碎,后经粘接修复而成。
窑青白瓷缠枝牡丹纹温凉缽 南宋
,。1998年征集于奉节。此缽造型少见,唇口,鼓腹,平底。外壁有一圆形孔,专用于注水至夹层空处,起隔层保温的效用。缽腹凹下,无纹饰,为盛酒之处。通体施釉,釉色青中略带白,釉面晶莹润泽。外壁工艺极精,刻饰缠枝牡丹纹,花枝线条流畅,写实性强。论其造型、工艺堪称时代佳作。
吉州玳瑁纹碗 宋
,。荣昌窑藏出图。玳瑁釉,是以铁为呈色剂,仿海龟背部褐色和淡黄色斑块花纹烧制的窑变结晶釉。饮食用具。2004年荣昌县窖藏出土。口敞,弧形腹,近足处无釉,白色矮圈足。碗胎质细密,外型美观,制作精致,施黑釉,釉质肥厚,晶莹滋润,釉中呈现多个玳瑁状的黄褐色斑块,色彩柔和绚丽,为宋代瓷器珍品。
龙泉窑玉壶春瓶 宋
,口径13厘米。忠县出土。又名玉壶春壶。该作品在宋代大量出现,多用作酒器。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中:“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诗句,即用玉壶打“春〞酒,故“玉壶春〞是酒名。该瓶外形秀丽,线条柔和,曲线变化圆缓,敞口,细颈微收,颈部以下渐次扩宽,腹呈下垂瓶胆状。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莹润,釉色类青玉。现藏中国三峡博物馆。
越窑青瓷人形柱盘口灯 六朝时期
,口径111厘米,。1951年西南文教部移交西南博物馆博物院。盘口平沿,人形灯柱,人物胖面、高眉、鼓目,嘴下存胡须,双手置胸,人端坐于承盘中央,背有一孔,承盘外底一孔与灯柱相通。通体施青釉,釉面光洁、润泽,釉色青中泛黄,口沿四方各存一黑色斑块。此灯造型独特,是同类器中的珍品。
铜胎鎏金掐丝珐琅三足香炉 清
高66厘米,此器器型高大美观,豪华华丽,用于宫廷设。器身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彩色缠枝莲间饰万寿团花,以铜镀金象首为足、耳。该器寓意太平桔祥,掐丝细腻流畅,制作工艺复杂精致,表现出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物向多种技法开展的倾向。
鎏金铜面具
辽
长11厘米,。这只鎏金铜面具是依据死者的面容锤揲而成的。五官与死者真容相像,眉毛刻画精细,紧闭双目,鼻梁高挺,闭唇,高颧骨,面目清秀,耳垂上有穿孔,从上述特征判断死者应为女性。面具周边穿连有细密的铜丝,便于和头部网络连缀,是覆盖于死者面容上的葬具。
窑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 明 洪武
通高66厘米,,足径23厘米海淀区学院路邮电学院出土。此器器身
田野调查首都博物馆展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