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优秀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
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泛,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互文见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注解2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评价: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把长久的太平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又代指其政绩成就。
小结:本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一句一景,极力铺排,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写景富有层次感 。
“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
铺叙——创新词的表现手法
“以赋入词”,柳永大胆借用汉赋和六朝小赋的主要手法铺陈,在创作的大量慢词中恣意渲染。将都市作为写作对象,创造了大量的都市词,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
(四) 手法探究(与学过的柳永词句进行对比,领悟写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是点,点出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染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
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上句的意境进行渲染。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
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
提问: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板书:
点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染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重湖叠巘清嘉 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3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答:头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翻译: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总是离人泪”是点,前面全是染。
(五)拓展练习: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
望海潮优秀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