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国古代非常态饮食惯制.docx议中国古代非常态饮食惯制
【摘 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享誉海内外。古人的好多饮食习惯被保留一直沿用至今,特 别是作为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拟古痕迹非常明显,几乎全 部照搬,探究这个迥异于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可以清晰地了 解我惯制。
祭品的制作也有讲究。在河南开封一带,民间祭灶用干 果五雀及鸡、鱼、猪三牲。鱼不去鳞,鸡不去毛,猪不去鬃, 以示祭祀所用都是完整的全牲。白族在用猪、牛献祭时,必 须先念咒语,劈牛、劈猪时必须一斧毙命,否则不吉。苗族 在牯脏节期间,也必须遵循古规,用长矛椎牛,据说用刀杀 的牛祖先是不吃的。
三、 祭品的分类和祭祀方式。古代大型祭祀中的祭品大 体可分为“太牢"和“少牢"两种。古人以牛、羊、豚为三 牲。祭祀时三牲齐全者叫
“太牢”;只用羊、豚而不用牛者 叫“少牢"。对于农耕民族而言,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帝王诸侯祭祀时才可能用到 三牲,一般的祭祀只用羊。故《礼记•王制》上说:“诸侯 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 故不食珍。”这个“故”指的便是祭祀。《礼记》所言,旨 在说明等级制度的重要性,它所强调的是人的三六九等。至 于祭祀用牛,民间依然故我,以至于由于大牲畜的大量宰杀, 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给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严重影 响。
传统的祭祖方式是“血祭”,即用全猪、全羊、全牛或 是带血甚至带毛的生肉祭祀自己的祖先与神灵,因为只有 “血食”,才是祖先眼中的美味佳肴。血祭从表面来看只是 一种拟古的祭法,但实际上它所影射出的,却是人类远古社 会的饮食习俗,是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 除祭品外,祭神的器皿也常常是传统的,广西巴马民间祭祖 时,祭品用肉只能放在一片大榕叶上,否则,就会因违背古 规,引起祖先的不悦。在吉林省九台县的关姓祭祀中,祭祖 所用猪牲必须装在一个名叫“槽船”的船状案子上。据关姓 萨满介绍,关姓祖先发源长白山,将供猪装上“槽船”的目 的,就是让小船溯江而上,将供品奉献给自己的祖先享用。
非常态的饮食惯制还包括节日饮食惯制及仪礼饮食惯
制。
今天的传统节日,是从古宗教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一如除夕起源于驱鬼,端午起源于送厄,只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渐渐忘却原意而将它误读为节日 的狂欢。在这些节日仪式中,祭品是必不可少的。为满足各 种神灵不同口味的需求,祭品也变得越发丰富起来。例如祭 灶的供品。
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民间将这一天称为 “小年",这一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中国的灶神信仰起 源很早,据说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人们说灶王是玉皇大帝 派往人间专督善恶的使者,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照例要上 天述职。把这家人的善恶曲直汇报给玉皇大帝,以定奖惩。 人们既希望他多言好事,又怕他收不住嘴,说出不是,便设 法用粘粘的灶糖粘住他的嘴,因此便有了用糖瓜祭灶的习 俗。除供品外,富贵人家还要在祭品旁为灶神的坐骑准备好 两碟草料、料豆和一碗凉水。而在穷人家就要简单许多。灶 神属小神,祭灶的祭品也非常简单,民间有句顺口溜是这样 说的:“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两柱香”,讲的便是祭 灶供品的简单。
除节日饮食惯制外,婚丧嫁娶活动中的饮食习俗也独具 特色。如北京传统婚礼“八大碗”的便席,各种各样的火锅 席,“四到底"的普
议中国古代非常态饮食惯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