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趣”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
清代黄周星载《制曲枝语》中说:“今人与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感人者”。看来古人作诗颇重诗趣,舍此讽诵吟咏便觉无趣,味之生厌。诗趣最为活脱脱的一副傻态,自然会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何况他又不是一般平民,而是一州的长官,能不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吗?这真是傻得有趣。
四、理趣
诗人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来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使理语、情语、景语熔为一炉,此谓形中见理;凭借具体形象来说理,做到理由形出,此谓因形说理;以理由来发感慨,理不离情,情理并茂,此谓情中有理。这种诗晓知以理是建筑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的。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托物寓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写“方塘”则形似书。“鉴”比方唐之平,也喻书的光洁。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思绪纳入本题之中。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生活实践。这也是诗人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五、童趣
儿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描写对象。清代袁枚的《所见》云:“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画面,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生动真实,意趣盎然。尤其是那无忧无虑、见物而喜的童心,清纯可爱,憨然可掬。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与雷震的《村晚》,虽不是全篇以儿童为描写对象,但这两首诗都把儿童放在重要的地位,或藉之构成整个画面,或藉之成为抒情凭借,使诗歌洋溢出童趣,产生了浓厚的诗意。
古诗文中“互文”修辞探析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综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它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互文这种修辞,可以使文章结构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为深刻。由于“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给同学们理解句子大意增加了难度,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现把这种修辞在中学出现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相信对我们的教与学都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材中,常见的互文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单句互文
是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合而见义。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互文名句,表面上是说“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但在意义上却是合指,互文见义的,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故此句可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
古诗说“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