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一篇优秀的教育教学叙事案例文章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需要有一个中心论题。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难数清楚的许多事情。教育叙事研体验、感受而带来的考虑、反思。在表达中融入考虑、反思,使得经历更显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论和实际联络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表达中融入考虑、反思,对于表达者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故事的阅读者或倾听者来说,他们那么可以从这些考虑、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联络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读者将表达者的所作所想和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对照,形成和表达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和对话,于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有了关注,从而主动地参加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地探究和研究当中:在表达中融入考虑、反思,可以表达在表达文字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实现。其考虑、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追问,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某种行为的解释,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阐述,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某种困惑的说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是对日后发生某种类似事情时的设想,等等。
教学叙事一:(语文学科)
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进步他们的写作才能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仁慈、关爱别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场。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答复:“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答复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如今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似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老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似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才能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迫性时,做老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场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答复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和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突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和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 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场“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终究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的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仁慈、关爱别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历,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