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思路】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出色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本文,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宏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和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根底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考虑: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答复,然后老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教学总结
1、全班朗读。
2、小结: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和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3、全班把上阕背诵一次。
五、布置作业
1、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
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选用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
一、注音
分( )外妖娆( ) 稍逊( )风骚( ) 数( )风流人物
二、判断以下语句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大 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三、默写
1、望长城内外,
。
2、须晴日,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品读语言。
二、问题探究
幻灯片显示考虑题: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和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表达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好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表达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和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
《沁园春雪》教案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