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中庸之道之文化现象.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中庸之道之文化现象
古人对于中庸有很多解释。一些解释在今天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而一些解释不仅无益于现实的需要,更不利于中庸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现在根据前人的阐述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的我们看到那些消极的解释,绝非正宗的中庸之道本来所具有论中庸之道之文化现象
古人对于中庸有很多解释。一些解释在今天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而一些解释不仅无益于现实的需要,更不利于中庸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现在根据前人的阐述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的我们看到那些消极的解释,绝非正宗的中庸之道本来所具有的,多是在历史进程之中已被阉割掉的中庸之道的畸形解释。 现在简略回顾一下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辩思一下中庸之道在不同时代应有的解释,看一看中庸之道是如何被阉割掉的。《中庸》一书之中对中庸之道做了多种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最早的、最系统的阐述和表达。其中有如“中立而不倚”和“君子而时中”等一类较为核心的词语,还常被后世断章摘取用作解释中庸之道的佐证。《论语》之中对中庸之道也有“过犹不及”、“攻乎异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几种说法。《孟子》对中庸之道也做了大量的论述,其中犹如“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之述也是非常到位。儒家经典关于孔子、孟子等其它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是朴素的,也是饱含为人处事的哲理的。例如“攻乎异端”一般解释为批判异端邪说,依我看来本意可能是“批判偏执的观点和思想”。“中立而不倚”也非要人置身事外,只是要求人在面对争执的时候,要保持独立的地位,从双方的观点之中辨析出合理的认识。孔子的见解是易懂的哲理,也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哲理。我们应该能理解的了,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模糊性,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居然衍生了一些不合常理的解释。中庸思想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天下纷争,学术较为对立,为大量哲学命题的出现,提供相当宽松的政治环境。许多认识和见解形成的初期是合乎人情事理,也合乎现实的发展状况的。秦朝一统六国,迎来封建社会大一统时代。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固然有许多不可枚举的好处,但是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未必就是好事。封建统治方便统治,施行愚民政策,对许多典籍做了违背作者意图的解说。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亦是难以幸免。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实质就是在把对儒家思想做唯心主义的解释。这些转变对中庸思想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是中庸的辩证思维并未破坏。因此在宋代之前,许多奉行中庸之道的官员并没有落入后来所理解那样。或是“置身事外”或是装做“糊涂虫”的境地。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名臣魏征以谏而闻名于世,但是他的进谏之道多有中庸之道的味道。魏征在向皇帝进谏的时候,绝非率性而为,而是以中庸之法看待问题,提醒太宗皇帝更改一些过于偏执的观点和政令。魏征是一个言官,也是太宗朝的重臣。他不依着皇帝的信赖,做自己职权范围之外的事,亦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具体践行吧!从西汉到北宋时期,中庸之道虽被串改了很多,但是能够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人依然大量存在。这些能够正确的理解中庸之道,在为宦海之中也是颇有建树的。随着时间的流失、中庸之道被串改的地方越来越多,经过宋代理学的发展,自然成了我们今天所鄙视的中庸之道的雏形。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为《论语》做注,将中庸解释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这种解释是脱离了孔子的本意而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新生的理学找一个理论根据,随意杜撰的

论中庸之道之文化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eiryu
  • 文件大小8 KB
  • 时间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