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重点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概述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1. 新生儿期2. 幼年期3. 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乳房丰满、阴毛、腋毛出现、月经初潮)4. 性成熟期5. 围绝经期65~
第五节 分娩的准备
【先兆临产】
假临产;胎儿下降感;见红(分娩即将开始的可靠征象)
第五章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因素
【分娩的定义】
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
【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子宫收缩力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产道(骨产道 软产道)、胎儿(大小 胎位 畸形)、待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
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子宫收缩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特点:节律性、对称性、极性、缩复作用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促使胎儿娩出;促使胎盘娩出
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头内旋转、仰伸、娩出;利于胎盘娩出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真骨盆)、软产道
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子宫下段形成:非孕时长约1cm,临产后长达7~10cm
宫颈管消失: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短缩消失,宫口后扩张
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短缩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宫口开全时达10cm
第二节 正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分娩机制: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
【临产诊断】
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进行性子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张、胎先露下降。
【产程分期】
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开全,初产妇11-12小时,经产妇6-8小时
第二产程:(胎儿娩出)宫口全开到胎儿娩出,初产妇1-2小时,经产妇数分钟
第三产程(胎盘娩出)5-15分钟,不会超过30分钟
【第一产程妇女的护理】
(一)临床表现
规律宫缩:产程开始时,出现伴有疼痛的子宫收缩,习称“阵痛”
宫口扩张:临产后规律宫缩的结果
胎先露下降:决定能否经阴道分娩的重要观察项目
胎膜破裂:羊膜腔内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胎膜自然破裂,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
潜伏期: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约需8h,不超过16h
活跃期:宫口扩张3cm到10cm,约需4h,不超过8h
正常胎心率120-160次/分
【第二产程妇女的护理】
临床表现:子宫收缩增强;胎儿下降及娩出
接产准备: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扩张4cm且宫缩规律有力时,做好接产准备
胎头拨露:胎头于宫缩时路出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在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
胎头着冠:当抬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不在回缩。
【第三产程妇女的护理】
临床表现:子宫收缩(胎儿娩出后,宫底降至脐平);胎盘娩出;阴道流血(<300ml)
新生儿Apgar评分法
体征
0
1分
2 分
每分钟心率
0
<100次
≥100次
每分钟呼吸
0
浅、慢、不规则
佳
肌张力
松弛
四肢稍屈曲
四肢屈曲,活动好
喉反射
无反射
有些动作
咳嗽,恶心
皮肤颜色
全身苍白
躯干红、四肢青紫
全身粉红
8-10 正常新生儿;4-7 轻度窒息;0-3 重度窒息
第六章 产褥期管理
第一节 正常产褥
【产褥期定义】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
生殖系统
子宫:变化最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主要变现为子宫体纤维的缩复、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颈恢复和子宫下段变化
子宫体肌纤维缩复:产后1周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
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内
产后6周子宫恢复正常妊娠前大小
产后第一天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
子宫内膜再生:产后第3周胎盘附着部位以外的子宫内膜基本修复,胎盘附着部位的内膜修复约需至产后6周
(二)乳房
主要变化泌乳,吮吸是保持不断泌乳的关键,不断排空乳房,也是维持泌乳的重要条件
(三)血液及其循环系统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于产后2-3周回复至未孕;产后24小时心负荷加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四
妇产科护理学重点(0000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