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问题研究照银行自有资产的规定,将两次交易视为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银行要缴纳两次相关税费,增加了相关成本。其次,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抵债资产评估有失公允,评估价格偏高。评估机构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偏向企业一边,普遍存在着以低估高、以次估好的现象,虽然银行在债务人贷款之初也进行了内部评估并规定了相对合理的抵押率,但这种内部措施根本得不到法律意义上的认可,只是流于形式。从内部环境看,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抵债资产保管过程中的自然损耗大。由于抵债资产结构分布存在复杂性和广泛性使得商业银行对其进行日常保管存在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难于及时变现的情况下抵债资产的价值损耗严重,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抵债资产处置率低,处置损失率高。在以资抵债过程中普遍存在价值高估同时价值缩水性严重的现象,加上繁杂的税费引起的处置成本趋高以及处置方式的单一,抵债资产很难及时处置,形成接收处置差额大的局面。再次,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控制的不足加大了抵债资产的风险程度。由于抵债资产的变现损失通常在20%,增强自身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另外,抵债资产司法拍卖程序的市场化程度不足也是目前抵债资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闯题之一。因此,本文拟对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基本理论着手,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尚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提出在抵债资产收取、处置以及管理方面的建议,旨在分析如何更好的加强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力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希望能以此来抛砖引玉,集思广义,共同探求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活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抵债资产问题的由来。主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产生的缘由,概括地引出了当前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评述了研究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现实意义,从而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基本理论。这一部分从定义、形成的条件以及特征等多方面详细论述了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相关基本内容,通过比较易混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迸一步加深对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理解,2摘要为文章下文展开详细论述做好了铺垫。第三部分,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本章结合实际,针对抵债资产现实情况中存在的问题,从抵债资产的收取、管理到最后的处置等环节分别进行讨论,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由于操作或管理不当而潜在的各种问题。考虑到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对于抵债资产会计核算和其他财务问题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变,这一部分按照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有关的制度,准则或规则的先后顺序,从接收和处置时的会计核算以及期末如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考虑到商业银行抵债资产是一种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本章的最后论述了抵债资产涉及的风险问题。第四部分,加强抵债资产管理的对策。针对抵债资产存在的不足以及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风险性,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以求最大限度的保证接收的抵债资产的质量,加强抵债资产管理,提高处置效率,减少处置成本,通过多种途径化解抵债资产存在的各种风险,实现抵债资产价值最大化。本章对这些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第五部分,结语。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生成机理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明确了系统讨论抵债资产问题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我国《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对金融企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保护金融企业物权和金融资产起到巨大的作用,勿需质疑,《物权法》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保全、保值、增值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的贡献:1、本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商业银行作为有代表性的金融企业,同时扮演着市场经济主体这一角色,处理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在接收、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问题,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问题处理的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涉及到国内、国外相关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问题。所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指导性。另外,本文论述的是经济发展和金融企业改革中较热门的课题,新法规的出台和实施,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和《物权法》的运用,对抵债资产的财务核算和价值计量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3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问题研究2、本文论述兼具内容的系统性和角度的宽广性。本文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基本概念出发,针对其各个不同的环节,从会计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结合会计、财务、税法以及审计等多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论述。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围绕抵债资产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的相关探讨,而从目前商业银行体系内大量抵债资产存在与如何解决存在的不足这一相关角度展开的系统性论证,仍不尽充分。正因为抵债资产累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