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1B”需求、风险与现实.doc“歼31B”需求、风险与现实2013年11月13日,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晚间21点30分播出的《今日关注》节目中,著名军事专家、海军少将尹卓明确表示,中国正在研制自己的两栖攻击舰,且该级舰的排水量“为日本‘出云’级的两倍”。众所周知,“出云”,中国海军少将的上述表态证明,中国第一代两栖攻击舰将至少达到美国海军现役“黄蜂”级的吨位。必须指出的是,“黄蜂”级日常可载6至8架AV-8B“海鹞”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如执行制海任务则最多可以搭载20架“海鹞”。显然,中国花费巨资研制4至5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不可能只用来搭载直升机。该级舰并非航母,肯定也无法搭载歼15这样的重型常规舰载战斗机。从国外经验来看,两栖攻击舰与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堪称完美组合。不过,我们目前在解放军装备序列中尚找不到现成可用的机型。然而,国外媒体的相关传闻却表明中国海军很可能早有准备。2009年,日本《朝日新闻》曾报道,称中国首架垂直起降战斗机“歼18”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内蒙古某秘密军事基地顺利试飞。2012年12月,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也指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一架遥控模型的模糊照片显示,中国获得类似F-35B那样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可能为期不远了。红鹰传说据《简氏防务周刊》透漏,沈飞曾在“军用项目发展计划”中展示过一款垂直起降飞机的遥控模型,外界此前普遍认为它“仅仅是个模型而已”。但2012年10月31日首飞的歼31隐身战机改变了许多人的想法。《简氏》报道称,2011年9月,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办的无人机比赛中,沈飞展出了一款隐身战机的遥控模型,后来证明它正是歼31隐身战机的第一次对外展示。《简氏》按此逻辑推测,这次亮相的垂直起降战机模型同样预示了中国新型战机的未来发展方向。该报道甚至还猜测,沈飞的模型并非中国唯一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计划,因为早在2005年,就有所谓“消息人士”向《简氏》透露,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也在考虑类似F-35B的项目。《简氏》据此认为,中国军方鼓励这两家航空企业展开竞争,就如同沈飞的歼31与成飞的歼20一样。沈飞的模型照片表明,该公司的垂直起降战斗机采用鸭式布局和外倾式双垂尾,明显经过隐身设计,由两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机腹下则有专用的升力风扇提供垂直升力。这种设计类似美国早先的“通用低成本轻型战斗机”(CALF)计划,它后来演变为如今的F-35B。只不过F-35B只用一台F-135发动机驱动升力风扇,中国的类似机型则是采用两台发动机。《简氏》并未透漏更多该型机的技术性能。不过从该刊描述的机型特点来看,如果此项目确实存在的话,应该就是2009年《朝日新闻》所称的歼18“红鹰”。《朝日新闻》的消息来源则非常可疑,日本人实际上是把2008年一条所谓转载自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的报道重新包装后刊登的,原报道荒诞不经,其声称“歼18”最大起飞重量高达47吨,,作战半径为2200千米,,且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及超机动性。上述数据显然经不起任何推敲,而且内蒙古也根本没有中国空军的试飞基地或厂家试飞基地。“歼18”需要大心脏尽管有关“歼18”的消息缺乏实证。但在大型两栖攻击舰服役后,中国也的确需要一款类似“海鹞”甚至F-35B这样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因此,有理由相信相关预研甚至型号方案确实
“歼31B”需求、风险与现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