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doc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病虫形态、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防治技术等综合措施。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害,主要发生于偏冷凉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受其危害后,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达到70%~80%,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产。1危害症状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孢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孢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2病虫形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称大豆孢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先白后变黄褐,~。壁上有不规则横向排列的短齿花纹,具有明显的阴门圆锥体,阴门小板为两侧半膜孔型,具有发达的下桥和泡状突。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卵长椭圆形,二侧稍凹,皮透明,×(um),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脱皮成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辩。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3发生规律大豆孢囊线虫以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在孢囊内土壤中越冬,或者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7月间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虫卵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人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孢囊。孢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二龄线虫只能侵害幼根。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孢囊内越冬。成虫产卵适温23℃~28℃,最适湿度60%~80%。卵孵化温度16℃~36℃,以24℃孵化率最高。幼虫发育适温17℃~28℃,幼虫侵人温度14℃~36℃,以18℃~25℃最适,低于10℃停止活动。4发病条件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轻重与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土壤的质地和土壤温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湿度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线虫发育快,最适宜的发育及活动温度为18℃~25℃,低于10℃幼虫便停止活动,最适的土壤湿度为60%~80%,过湿氧气不足,易使线虫死亡。,如冲积土、轻壤土、砂壤土、草甸棕壤土等粗结构的土壤和老熟瘠薄地、沙岗地、坡地等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发生早而重,减产幅度大。在偏碱性的土壤和白浆土中,线虫病发生也重。。因此,多年连作地土壤内线虫数量逐年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合理轮作,土壤内线虫会逐年减少,危害也相应减轻。、种子间混杂有线虫土粒、农机具上残留有含线虫的泥土以及种子调运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搞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