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文学
2010-11-11
白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白族文学的主体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白族民间文学伴随着白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远古时代就有神话传说流传。南诏以后,白族民间文学受汉族和周李家土锅的故事》等,讲述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挖出水塘灌溉田地、战胜干旱的斗争;《金银塘》、《孤儿和懒汉》、《不爱做》、《稻子树》、《开辟甸索坝》等故事,反映了白族人民视劳动为光荣、懒惰为可耻的道德观念,教育人们勤劳致富;《哑人告状》,谴责了嫌贫爱富、不愿承担赡养父母义务的行为;《青姑娘》则反映了白族妇女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能工巧匠的故事 古往今来,白族涌现过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的事迹被编成故事,流传于民间。如剑川木匠,闻名全省。有关剑川木匠的故事不仅在白族地区流传,在全省其他一些地区也有流传。现已整理出版的木匠故事就有《鲁班传木经》、《拉木经和压木经》、《雕龙记》、《李四维告御状》、《“吾展务标”与状元之才》、《木马浸水一分三》、《三七一两三》、《莫把剑川人当憨》、《哑人告状》、《唱曲传艺》、《木匠翰林》、《木匠不做斗升》、《石将军造反》等十几个。这些故事,从木匠特定的生活出发,不仅反映了剑川木匠技艺的高超,还反映了他们与贪心财主斗智斗勇的情况,别有情趣。其他关于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鞋匠等工匠的故事也不少。
机智人物的故事 不少地方,都有机智人物的故事。如“艾玉”的故事流传于大理、邓川一带,“张奎士”的故事流传于洱源县凤羽一带,“赵成”的故事流传于鹤庆、丽江的白族中,还有一些没有名主的机智人物故事。这些机智人物,大都头脑灵活、足智多谋,能够解难为易、化险为夷、逢凶化吉。有关他们的故事,诙谐幽默,各具特色,在当地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如艾玉是一个中了进士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回乡后长期与不合理现象和恶势力作斗争。他凭勇敢机智,一次又一次斗败对手,取得胜利。有关他的故事有:《判银子》、《称猫》、《报荒》、《天高三尺》、《判刑一百年》、《过目不忘》、《狗不识字》、《催眠药》、《爱钱不管真理》、《少用智慧》、《猫?虎?》、《送鬼》、《免了五百两》、《我愿变做你爹》等。茶余饭后,辛劳之余,讲起这些机智人物的故事,常令人捧腹大笑,兴奋不已。
革命斗争故事 白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代中叶,滇西爆发的杜文秀和李文学领导的两次农民起义,都得到白族民众的广泛支持。1884年,白族将领杨玉科率部援越抗法,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批白族先进青年加入共产党,涌现了张伯简、施滉、周保中、赵琴仙等著名革命英雄。红军长征路过白族地区时,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数万白族子弟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反映各个时期革命斗争和英雄事迹的故事很多,仅反映红军的故事就有《红军攻打宾川城》、《贺龙擂石鼓》、《贺龙换马》、《红军灯》、《一只火腿》、《红军医生》、《红军草鞋》、《玉镯还家》、《青龙保驾》等十几个。这些故事,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三)民歌
白族民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按内容来分,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生产歌、丧葬歌、祭祀歌、儿歌、舞蹈歌、哲理歌等几大类。凡白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一切事物,如播种收割、上山狩猎、下海捕鱼、婚丧嫁娶、起房盖屋、风习礼俗、宗教祭祀、伦理道德等等,在民歌中几乎都有生动的反映。
现还在洱源县西山区流传的《犁田歌》,是大理地区最古老的一首白语白族民歌:
原文(汉字白读) 译文
讲那孟那本喜, 说来你们不相信,
暗汝伞咬闷招几。 犁田我们用野羊。
计贵暗汝白招困, 犁头用的白石头,
招则白板几。 犁的很平整。①
在史籍中记录下来的古代白族民歌很少。《华阳载的“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是现存史籍中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白族民歌。《蛮书》中也收录了一首白族先民“走夷方”流传下来的《河赕贾客谣》:“冬时欲归来,高黎山上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今腾冲)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生产、语言、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因而各地民歌的词句调式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在白族民歌中最有民族特色而又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又称白曲。白族调句式多达2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句式有4种。
第一种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即1个3字句、2个7字句、1个5字句和3个7字句、1个5字句。前1个“三七七五”为1段,后1个“七七七五”为1段,相当于我国古
白族民间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