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辨析.doc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辨析摘要:针对目前feminism一词存在“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两种中文译名的分歧,在回顾西方feminism的发展进程之后,试图从翻译意义论的角度来考察两个译名的形成原因和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为feminism找到一个贴切的中文翻译。关键词: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1-0049-04引言笔者近日在1995年《文艺评论》第4期上看到一篇文章为:“要谈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女性本文,我们不得不先谈‘feminism’。‘feminism’,现在学术界尤其是文学批判界倾向于译为‘女性主义’,以代替以前不太准确的而且容易造成误解的译法——‘女权主义’。”[1]而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却读到,“本文采用‘女权主义’一词而不是‘女性主义’……”[2]。对于同样一个英语词语,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翻译,而且还在学术界引起了纷争,这极大地激发了笔者的兴趣。笔者查阅了国内对于西方feminism的翻译,发现“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二者兼而有之,并且有明显的时间间隙。20世纪80年代,以“女权主义”的翻译为主,而进入90年代以后,则出现了“女性主义”的翻译方法。那么feminism到底应该译作什么呢?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翻译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试图从翻译学的角度对feminism及其中文翻译进行考证。具体来说,就是从翻译意义论的角度来衡量在意义层面上,feminism应译为“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哪个中译名更加贴近原意。奈达的“translationmeanstranslatingmeaning(翻译,即译意)”说,从根本上明确了翻译的任务或使命所在。落实到具体的文本翻译,对于词、句子、篇章的意义的理解、阐释与再生产,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之中,如果不能对所译对象的意义有充分的、准确的理解,那么译本必定是含混晦涩的,也就失去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了。在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上,我们不妨借用柯平先生在《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的观点:“在表意的层面上,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即指称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和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同交际主题相关。语用意义则是发讯人与收讯人在语言使用中与语言符号所发生的关系,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3]下面笔者将从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两个层面来考察feminism。一指称意义角度的考察作为翻译者,我们在碰到一个自己不太确定的新词的指称意义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比较权威的词典或百科全书。那么现有的权威词典或百科全书对于feminism是如何定义的呢?在2000年版的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里,对于feminism的定义如下(粗体部分为笔者所加,以下同):Feminism:thetheoryofthepolitical,economical,anizedactivityonbehalfofwomen’srightsandinterests;specifically
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