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找矿预测.doc小秦岭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找矿预测摘要:小秦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钼矿产基地。以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为指导,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印支期―燕山期与重熔型花岗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钼)矿床成矿系列和与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碱性岩有关的钼(金钨)矿床成矿系列。金(钼)矿床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糜棱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和复合型等,以前两者为主;钼(金钨)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斑岩爆破角砾岩型、石英碳酸岩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等,也以前两者为主。该区三叠世以来共发生过3次岩浆侵入活动,每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钼金矿化作用,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钼金矿化高峰期。钼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210~220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140~145Ma)、早白垩世中晚期(110~138Ma);金的成矿作用分为印支期(约220Ma)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约130Ma);钼、金成矿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叠合,而在燕山期早白垩世早期分离。整体上,区内岩体与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燕山期金钼成矿作用强烈发育。该区娃娃沟―峪耳沟、峪耳沟―曹家沟、太子坪―葫芦沟―荒地沟与文公岭北坡等地区为金钼多金属矿的有利找矿靶区,并应特别重视中酸性小岩体的含矿性评价。关键词:金钼矿床;成矿特征;中酸性岩体;印支期―燕山期;找矿标志;找矿预测;小秦岭地区中图分类号::A0引言小秦岭地区是中国金、钼的重要矿产地,也是秦岭成矿带地质研究、勘查找矿的主要工作区之一,面积约2000km2。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持续的地质工作相继发现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等超大型钼矿床,黄龙铺、石家湾、西沟、雷门沟、木龙沟等大中型钼矿床,以及潼峪、葫芦沟、陈耳、文峪、杨砦峪等大中型金矿床,提交钼金属储量超过350×104t,金金属储量约800t[1-3],成为中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同时,众多研究者也对区内乃至东秦岭基础地质及其金属矿产开展了大量的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成矿学和矿床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其形成和演化上获得了若干重要进展,进一步明确了区内变质基底的属性、岩浆期次、成岩成矿条件、矿化类型、矿床分布规律等[4-11]。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以小秦岭陕西段为主,总结区内有关金、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特征,提出其勘查标志,进行找矿靶区预测,为推动区内成矿理论研究和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依据和支撑。―熊耳山隆起区,属太华地块,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微板块的交界地带,由太华台拱和金堆城台凹2个次级单元组成,南以铁炉子―三要―黑沟―栾川断裂与北秦岭构造带毗邻,北以小秦岭山前断裂(太要―故县断裂)为界(图1)。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浅变质中性―中酸性火山岩系、蓟县系官道口群滨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栾川群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碱性火山岩建造、下古生界陶湾群滨海及潮坪相碳酸盐岩建造,另外还零星出露震旦系、寒武系、白垩系和大面积的新生代地层。根据岩石的变形变质特征和空间产出关系,可将本区的岩石划分为基底和盖层两部分,太华群构成了本区的结晶基底岩系,其他地层组成盖层。钼金多金属矿产在基底与盖层中都有显示。太华群地层变质程度深,属中深变质的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岩石组成主要为各种片麻岩、混合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大理岩以及磁铁石英岩等。熊耳群不整合在太华群之上,以陆相喷发火山岩为主,同时伴有河湖相喷发的火山岩建造,变质程度较低,为绿片岩相,岩性主要有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质或流纹质斑岩、火山角砾集块岩、碎屑熔岩、集块岩和沉凝灰岩等。官道口群为一套碎屑岩、化学沉积岩石组合,属于三角洲相―滨海相―浅海相沉积的产物,主要岩性有砂岩、页岩、白云岩、砂泥砾岩和泥板岩等。栾川群主要由碳硅质板岩、含砾石英砂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等组成。寒武系岩性以砂岩和白云岩为主,属碎屑化学沉积产物。白垩系为一套红色岩系,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隐晶灰岩、含砾灰质白云岩、粉砂质黏土岩夹灰色砂砾岩及岩屑砂岩[12]。,中生代以前为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克拉通边缘特征;在中―新生代经历了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运动后,成为秦岭造山带的北缘组成部分[17]。由于受板块边界深断裂和秦岭褶皱带长期活动的影响,区内构造形态复杂,断裂与褶皱均较发育,区域构造格架为近EW向与NNE向2组构造相互交织成的格子状,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及金、钼矿床通常位于这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小秦岭基底岩石区南、北两侧分别以2条大型韧性断裂带为界与盖层区相接,奠定了小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其北
小秦岭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找矿预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