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染途径有哪些?
四、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五、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六、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七、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八、手足口病的治疗。
九、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十、正确的洗手方法。
二、手足口病的传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五、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多数病例可自愈或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对发病的重症患者应加强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爆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下患儿多见。
六、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七、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聚集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起初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鉴别手足口病
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水痘、轻型麻疹等鉴别。
鉴别手足口病最简单的方法是:三看,即:看口腔粘膜是否有粟粒样斑丘疹或水泡;看手、足掌面是否有斑丘疹或疱疹;看婴幼儿肛门周围是否有水泡
流行特点:夏秋季发病。托幼、小学群发
八、手足口病的治疗。
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治疗药物,治疗原则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九、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
预防控制措施。
(一)个人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15字诀:“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实行居家隔离,隔离时间2周,直到热退、口足的溃疡及水泡结痂。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
预防控制措施。
1、 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 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十、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卫生习惯重要内容,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洗手:湿,搓,冲,捧,擦。
一、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
二、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
手足口病预防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