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教学反思
2011年9月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贾秀云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让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古迹,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
,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来体现家乡的美,学生有的画下自己新搬进的安置房,有的剪下家里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做成了书签展示,还有的拿来让自家致富的大杨桃,等等不胜枚举。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感受生活的地方美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当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写意并不随意,只要教师把握好,相信品社(品生)的课堂,一定是最美的课堂。
教 学 反 思
伊 吗 图 学 校
王 学 丽
让我们来寻根(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
2.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3.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能尝试设计“保护母亲河”的方案,并能做到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以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母亲”:每当看到“母亲”时一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指名说(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妈妈很
伟大??)
2.(师在“母亲”后板书“河”):对于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
3.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什么河流吗?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自渎课本中对长江、黄河进行概述的部分。
2.在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径路线,
想想这两条河流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1)的流径路线是否正确;
2)说说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3)说说长江、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4)为什么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结合查找的资料说)。5)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议。
三、比一比,夸一夸篇三:三年级品社上册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教学反思
《我爱我的家》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主题,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收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
,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可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肯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一直跟着妈妈和外婆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照片都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当时我鼓励他大胆地向同学们介绍外婆,因为我知道从他生下来就一直是外婆带着,他的讲述非常动人,大家都被他感染了。课后我把他这一反常现象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犹豫了好久才告诉我她离婚了。孩子肯定是因为这。我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设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教学中教师要没有给予关怀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不断扩大范围的学生的社会生活
品社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