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花筒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花筒大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花筒大班教案1
一、活动目标:
这样反复反射,形成了一个排列很规则、互相对称的几何图案。
(三)互动课堂
下面几种情况,哪个看到的物体数量最多?(三角形的)。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万花筒中,三面镜子放在三棱柱的里面形成一个光线闭合的空间,这样看到的物体的影像从一面镜子反射到另外两面镜子上,这样反复反射,形成了一个排列很规则、互相对称的几何图案。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哪个小朋友的万花筒最漂亮?
(五)总结延伸
6
用四面镜可以做成万花筒吗?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万花筒里图案的形状和花的特征,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万花筒里的图案由于镜面的原因会产生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纹样,比较抽象,孩子是很难看出来的,因此帮助孩子进行观让幼儿观察万花筒,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制作万花筒,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万花筒大班教案3
【设计意图】
我们观察到:孩子们往往对看起来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万花筒百看不厌。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说:快来看!我的图案又变了!”以孩子们看、玩万花筒为契机,设计出这一活动课例,可以从中揭示出万花筒这一常见儿童玩具的基本构造原理,继而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身边众多的科学现象,努力去发现、去实验,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成功感。
【活动目标】
1.探索万花筒的主要构造,初步知道反射、透光的简单道理。
2.启发幼儿动手建构三棱镜,培养幼儿初步的立体空间知觉。
3.通过反复操作、摆弄,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7
1.在所有万花筒的外围标上1号、2号、3号、4号的标记,1号万花筒为完好的。
2.给每位幼儿准备至少两个万花筒(其中一个必须是1号万花筒)。
3.准备操作材料:镜片若干、小碎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活动: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自己的两个万花筒,说出两个万花筒的不同点:一个有漂亮的花纹;一个看不出什么。
2.启发幼儿对不好看(看不见花纹)的万花筒进行分析、猜想,记录不好看的原因,激发幼儿探索万花筒的兴趣。
(1)请幼儿看看上面,看看下面,还可以揭开盖子看看里面。
(2)检查万花筒时可以拿着1号万花筒进行比较,看看里面有什么不同。
3.实验操作、记录原因:
(1)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将不是完好的万花筒拆开、改装。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位幼儿必须拆装好一个万花筒,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可多次拆装。
(2)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在下面的'记录表上做记录。(鼓励幼儿用绘画、符号等形式。)
幼儿记录表:
材料
9
给所有操作材料做标记
猜想原因
记录实验过程
2号万花筒
3号万花筒
4号万花筒
4.讲述结果:归纳、理解构成万花筒的主要条件,分析错误万花筒中出现的原因。
(1)2号万花筒底部挡住了光线,不透光。
(2)3号万花筒无镜片,不能产生反射作用。
(3)4号万花筒没有碎花片。
(4)一个好看的万花筒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要有三面镜片对着中间,合起来成三角形,底部有小碎花片,花片与镜片之间要透光。
【设计评析】
活动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幼儿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的发展水平。在整个课例中充分设计比、看、拆、装等游戏化活动,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观察、探索、操作材料,从而有效地发展其分析、比较、观察、记录等能力。每个活动步骤以幼儿主动操作为主,在活动中层层剖析,步步深入,使操作活动与知识的掌握密切相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用表格记录实验操作的结果,使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本活动适合分组教学,教师可将各类万花筒放在活动区中,给幼儿提供反复操作的机会。
9
万花筒大班教案4
活动目的:
1、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探索万花筒的主要构造。
2、能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万花筒的制作方法,并与同伴合作制作万花筒。
3、体验参与科学小制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的万花筒若干。
2、制作万花筒的材料包(玻璃、塑料纸、胶布、彩色
万花筒大班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