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浅议邓尚洁辽宁大连2009 年 6月23日
目的
结合实际统计工作,以及统计学原理相关知识,谈谈对统计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今天交流,使大家对统计有个基本的概念,对统计的重要有所认识。
一、什么是统计
1、定义: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特征的描述,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论。
2:统计包括的三个涵义。
①统计活动
②统计数据
③统计学
二、统计的历史演变
1、古老的统计意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对人口、土地、产量、财富的简单计量。
2、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是将统计变成科学的体系。
①政治算术学派。威廉·配第1690年的《政治算术》和约翰·格朗特在1662年发表了《关于死亡表的自然观察与政治观察》。
②国势学派。即对国家政治状况的研究。德国教授海尔曼·康令于1660年把国势学从法学、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在大学中讲授“实际政治家所必须的知识”。
③古典概率学派。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名著《概率分析理论》(约1812年),从而形成了数理应用理论体系。
统计实践和理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现代统计学我认为可概括为两类:
1、社会经济统计学
2、数理统计学
未来方向:由于统计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时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使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相互渗透。
三、统计的特征
统计通过量的描述,最终达到认识质的过程。统计的特征具体体现为三方面:
1、数量性。
2、总体性。
3、具体性。
数量性
用数据表述客观事实,并依据客观事实作出定量推断。
(1)数量性是统计的最基本的特征。
(2)统计学并不是研究现象的纯数量关系,而是与规律本质相结合的数量关系。
(3)研究数量的目标是为了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总体性
统计从整体上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1)对总体进行定量认识才能够认识总体发展的规律。
(2)对总体的研究也不能忽视个体的研究。
(3)根据不同分析和研究目的,总体和个体的角色可以互换。
具体性
统计学是研究具体地点、时间、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
(1)统计与数学是有区别的。
(2)统计大量应用了数学知识。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统计设计阶段
统计调查阶段
统计整理阶段
统计分析阶段
反馈
统计学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