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 知己者明
知人者智 知己者明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实在值得深思。
这简简单单八个字,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惠及后人和各个领域。其中,最典型的是《孙子兵法》对这一哲理思想的延伸,那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知人者智 知己者明
知人者智 知己者明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实在值得深思。
这简简单单八个字,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惠及后人和各个领域。其中,最典型的是《孙子兵法》对这一哲理思想的延伸,那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知人者智,是个人聪敏才智对周围世界,特别是对他人的透彻了解。任何人都会因所处环境、个人经历、性情性格、智力强弱等差异,其思维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不一样。掌握了这一个基本规律,智者首先要懂得知人。何以知人,就是要换位思考,从对手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采取的方法。《三国演义》“空城计”一章中,诸葛亮掌握了司马懿“性多疑,必不料我行险”的心理活动,在司马大军围城的情况下,大开城门,竟然吓退了围兵,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知己者明,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一个人往往能看透别人,掌握别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别人的长短处,但是,对自己就不一定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马谡也可谓一时俊杰,自幼熟读兵书,也有奇谋,但从未亲临战事。然而马谡却自以为熟读兵书,就能领兵打仗、决战胜负,故而昂然领命守街亭。街亭被围前后,不知权变,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被司马大军兵困孤山,断送了蜀军取得的优势,最后落得被诸葛孔明“挥泪”斩首的下场。
由此可见,一个真正的聪敏人,不仅仅要深知对方,全面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规律;更要真正了解自己,比较完整地知道自己的长短优缺,而且要将了解自己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所向披靡,立于不败之地。
相对“知人”而言,“知己”更为重要。古人常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实是修身养性的之理格言。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远非旁人所清,这也就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习惯性的生活散漫、不拘小节,讲话不讲场合、信口开河,大事不会做、小事不肯做,好大喜功、文过饰非,缺乏同情心、冷漠无情,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斤斤计较、爱贪小便宜,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小事小非当头自作聪敏,纸上谈兵口若悬崖、实际操作稀松平常,有了成绩得意洋洋、遇到挫折灰心丧气,凡此种种,都是人性中一些缺陷。
当然,人不可能没有缺陷,问题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又加以改正,这就是明知之举;有些人明知自己有缺点却放任自由,实属愚蠢之举;更有些人对自己的缺陷一无所
知人者智 知己者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