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认知,也是学生
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师要准确把握“前概念”,为学生有效深
入学习数学概念做好进阶准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
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推测,例谈“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认知,也是学生
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师要准确把握“前概念”,为学生有效深
入学习数学概念做好进阶准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
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推测,往往过于简单、盲目,导致出现不少错误的
判断。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如何运用“前概念”呢?
一、反思原有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前概念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元
认知,大多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还保留着原有认知所带来的负迁
移。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研究,从中找到前期存
在的问题,顺应学生的需求,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通过调查,发现约有31%的学
生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解释平行的概念。也就是说,学生认识
的平行概念,是基于平行四边形来建构的,但这个概念又相当模
糊,如何才能澄清这个概念呢?为此,教师带领学生反思已经学过
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是什么?两者有什么
区别?”学生讨论后认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而平行是在
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两者的区别在于,平
行四边形是一个图形,而平行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
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并且
平行四边形还有很多属性,比平行要丰富得多。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前概念,带领学生反思原有认知,不但澄清
了原有误区,深入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让学生系统建
构,从而体现出数学概念学习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大大完
善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参考多种版本,重组教学结构
相同的数学内容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有着不同的编排结构,如何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结构,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呢?教师可以基于学
生的前概念,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比如,“垂直与平行”这一内容,在人教版中,先学行线与垂线段的画法;在北师大版中,先让学
生认识平行,并画出平行线,然后认识垂直,再画出垂线段;在苏教
版中,先让学生根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关系,认识垂直并画
出垂线段,然后根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并画
出平行线。显然,北师大版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同
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构平行和垂直的画法。而人教版是先从认知
结构入手,然后再动手操作。根据前概念可知,学生在学习垂直之
前,并不能将垂直看成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
理解“相交和平行是反映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因
此,最终可将教学结构调整
例谈“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