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与治疗自汗盗汗
【概说】
一、概念
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又作“汗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
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寐常见疾病与治疗自汗盗汗
【概说】
一、概念
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又作“汗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
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2020/11/4
2
【概说】
二、有关古代文献: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2020/11/4
3
【概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2020/11/4
4
【概说】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2020/11/4
5
【概说】
《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医林改错 ·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2020/11/4
6
【概说】
三、证候特征
1.主要表现: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2.伴随症状:自汗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3.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2020/11/4
7
【概说】
四、与西医学的联系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2020/11/4
8
【病因病机】
:
1.久病体虚:
2.情志不调:
3.嗜食辛辣:
2020/11/4
9
【病因病机】
素体薄弱
病后体虚
久病咳喘
阴阳失调
表虚受风
思虑太过
血证之后
烦劳过度
邪热耗阴
肝郁化火
嗜食辛辣
素体湿热
肺气不足
营卫失和
心血不足
阴虚火旺
邪热郁蒸
表卫失司
心液不藏
逼津外泄
汗液外泄失常
汗证
2020/11/4
10
【病因病机】
二、病机
1.阴阳偏盛偏衰,腠理不固,营卫失和,
津液外泄为汗。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自
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虚实之间
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
3.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
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2020/11/4
11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表现: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伴随症状:自汗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2020/11/4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自汗
盗汗
脱汗
战汗
黄汗
出汗特点
昼日时时汗出,动则益甚
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为病势危急之象
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
汗出黄色,染衣着色
伴见症状
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
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
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多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
2020/11/4
13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自汗、盗汗
2.辨阴阳虚实
2020/11/4
14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虚证--治以益气、养阴、补血、
调和营卫;
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2020/11/4
15
【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
半身、某一局部出汗。
兼症: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舌脉: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常见疾病与治疗自汗盗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