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知行合一的道德哲学意义.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追问,其精神实质和意义就是对知行合一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进行扬弃和超越,使其道德主体回归到“过美好生活”和“我们应该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道德轨道上来,使主体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道德与自然、个体与实体的矛盾中坚持知行合一的价值优先、伦理优先。
二、以道德为本质
费尔巴哈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具有道德与自然二重性。脱离任一维度,人就非神即兽。人有自然,必然需要道德;不纯粹自然,所以可能道德。所以,作为具体而非抽象的存在,既不能“存天理、灭人欲”,也不能“纵人欲,无天理”,主体的人总是在自然与道德的纠葛和统一中保持自然与道德的“乐观的紧张”。所以,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必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实现必须坚持以道德为本质,在道德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展开。道德和自然是人的存在本性。在自在的意义上,自然和道德是两立的,自然服从于欲望的自然法则,以冲动、情欲和倾向为内容,具有偶然性和先天性,是人的存在的个体性和特殊性;道德则服从精神的价值法则,以义务为本质,以自由和价值为核心,力求摆脱自然的束缚,具有生成性,是人的存在的普遍性。道德与自然各自封闭于自身之内,分别自在自为地存在着,互不欲求,两者之间完全是自由而不相干的。这样一来,道德与自然就是在其自身之中完成自己个体性的世界,分别是具有自己固有规律的一个独立整体,也是这些规律的一种独立进程和自由实现。道德与自然是相互完全独立,漠不关心。但是,在自为的意义上,主体的道德自我意识不是麻木的,他知道义务是绝对本质,并且只接受义务约束。这样,道德个体在道德与自然的关系上就形成了一种道德世界观。义务构成道德自我意识的唯一的本质性的目的和对象,而自然对道德自我意识而言却是一种完全无意义的现实。尽管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5]442,但“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作为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本质,他具有不受自然冲动所规定的地位。因而处于无教养的状态中的人,是处于其所不应处的状态中,而且应该从这种状态解放出来[6]20。人的意志自由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完全被规定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超越自然、摆脱纯粹的自然逻辑。人“能摆脱一切东西,放弃一切目的,从一切东西中抽象出来”[6]15,所以,人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就个体发展而言,以欲望为核心内容的本能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先于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实质,但伦理道德性才是人的本质。人之为人,根本在于人禽之别、在于道德,而不在于自然。道德作为实践精神,道德不应当停留在“我知道”的认知层面,而应该去行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全部本质,主体本身就是一连串的行为,人应该行其所志。道德认识不同于普通的认识,道德认识与人的实践密切相连。它是一种道德觉悟,包含按道德要求自觉并转化为道德实践,把道德认识实现出来,才真正完成了道德的过程,否则都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道德。道德的真知内在地包含着实践的向度。在现实生活中,按照道德要求行动就是坚持从义出发,从理出发。义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物质利益,在于以义制利。人们的道德行动既不追求抽象义也不追求绝对的利。“冲动是人的意志的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如果把一切冲动搁置一边,而只置身于其中一个,我将处于毁灭的局促的状态中。因为,这样一来,我抛弃了我的普遍性,即一切冲动的体系。”[6]28-29道德行动是在具体的行动中扬弃抽象的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消除对立,统一出现”。坚持“以义制利,义在利中”。只有遵循以义取利,利才是合法的、可取的、可持续的,否则会导致道德的败坏。同时,如果义不在利中,义就只能是一种空洞的抽象。所以,道德不是单纯的义务,它包含着以自然规定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特殊性的内容,本身就是道德和自然的同一。在履行义务中,个体与其说是受到限制,毋宁说获得了解放。具有约束力的义务,只是对纯粹的自然意志的冲动才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使个体摆脱了对赤裸裸的自然冲动的依附状态,又使个体摆脱了他作为主观特殊的所陷入的困境。所以,在义务中,个体得到解放而达到实体性的自由[6]167-168。
三、从伦理实体出发
作为意志自由的道德,从消极意义上就摆脱了自然欲望的束缚,从积极意义上讲,是伦理的造诣。就道德与伦理的关系而言,道德就是伦理性的东西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中得到反映。所以,德毋宁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6]168。人在现实性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

知行合一的道德哲学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