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此课件共80页哦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诗歌语言的特征:抒情性 含蓄性 精炼性 跳跃性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
看,在诗中指回望。
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释词
描述
意境或情感
*
第11页,此课件共80页哦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出春雨的细微。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关注修饰语 (形容词 副词)
*
第12页,此课件共80页哦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
第13页,此课件共80页哦
关注数词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
第14页,此课件共80页哦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写出杨柳葱茏,为女子出场营造美好氛围。
形象写出千家万户沐浴在清晨霞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写出作者心情由恍惚到寂寞到悲伤的递变的过程。
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
第15页,此课件共80页哦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拟声词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写出春雨淅淅沥沥,倍添凄苦的情味。
如听秋风萧萧,如见惊涛滚滚,写出作者心境的悲凉之极。
*
第16页,此课件共80页哦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
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表颜色的词
*
第17页,此课件共80页哦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边城何萧杀,白日黄云昏。”(高适)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
第18页,此课件共80页哦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具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作家笔下的色彩,不是直陈自然环境的颜色,而是通过对色彩的选择与具体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白居易的诗句“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青门柳》),元稹的诗句“寥落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