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巧借“敲门砖”,鉴赏古诗词.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巧借“敲门砖”,鉴赏古诗词.docx巧借“敲门砖”,鉴赏古诗词
诗词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 2002 年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古诗词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尽管我们平时加大了诗词鉴赏的训练力度,但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 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映衬出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 分)
“铿然 ”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
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3 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 分)

例如 2001 年上海高考试题: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
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
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从词前的小序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
亭为赋 ”一句,可知辛弃疾写这首词时正被闲置,再结合词后 “长门
事”“蛾眉曾有人妒 ”的注释,我们就不难理解词中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不
被采纳、报国无门的 “闲愁 ”。
。例如 1999 年全国高考题第 10 题,
从后面给出的创作时间 1948 年,我们可知写作的内容与解放战争有关,那么诗中的 “雷”即是人民解放的象征。
三、要巧借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包括诸多方面, 除上面所谈到的时代背景以外, 作者的
人生际遇、风土人情、文学流派、艺术特点、文学典故等等也包括其
中。
比如命题者将诗歌作者在试卷上明示出来, 这正好为我们解读诗歌提供了一把钥匙, 因为我们知道了作者, 就可以进而联想起作者的生活阅历、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知识,利用好这把钥匙,便可登堂窥奥,准确理解诗意。
2002 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第 15—— 18 题赏析岳飞的《小重山》。
当看到 “岳飞 ”这个名字时, 我们自然会想到岳飞的 《满江红》,想到南
宋“靖康耻 ”,想到岳飞抗金报国的壮志,想到岳飞豪迈的英雄气概,
想到秦桧等卖国奸臣,想到岳飞惨死的悲剧。那么词中的 “心事 ”显然
是指希望抗金报国,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实际
是一种壮志难酬的孤愤,知音难遇的凄怆。
诗词中的意象是倾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事物, 具有相对稳定的感
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看到某个意象,就应自然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如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即具有了惜别、留恋之情,还可表达思乡怀远之意;松竹梅代表了人的高洁品行。
考生如果注重利用平时所了解的这些文化常识, 赏析诗词便可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巧借“敲门砖”,鉴赏古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陶小豆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