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导读
手汗症虽不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手汗症的症状就是手汗多,特别在夏天,手汗多得甚至会滴下水来。
中医并没有手汗症的概念,但有很多关于手足出汗的记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导读
手汗症虽不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手汗症的症状就是手汗多,特别在夏天,手汗多得甚至会滴下水来。
中医并没有手汗症的概念,但有很多关于手足出汗的记载,而且十分注重辨证分型,对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张智华、陈鉴云、刘松林和邢颖等师从梅国强教授,总结归纳了梅国强教授对于手汗症的辨治理论、治则和方药,分析清晰,论证缜密,同时采用多个案例证明其准确性,不失为学习中医的案例参考。
手汗是临床常见症状,虽然以之为主诉求诊的病人不多,但有此症者多为此苦恼,甚者无论寒冬酷暑,手掌均可如水流沥,多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西医认为手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跖多汗,属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异常所致,可采取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但术后往往会出现代偿性多汗。相比术后不良反应,中医在诊疗上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而阴阳盛衰或失于和调均
会导致手汗,这类病人经常出现面色少华、心悸失眠等症候,导师多选用归脾汤加减。
若以心脾阳虚为主者,多汗出手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可仿《张氏医通》理中丸加乌梅化裁治疗,临床亦有以苓桂术甘汤治疗中。
3、心肾两虚证
《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迫津液外出,而致盗汗”,汗为心液,而肾主五液。
由于心肾两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相对亢盛可致心液外泄;反之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水泛滥,因此病人常伴有五心烦热、遗精滑泄、舌红少苔等阴虚征象。
临证用方可根据病证程度及兼证偏颇,考虑以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药化裁治疗。
4、营卫(阴阳)不和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由上可知,卫气主外周的津液,血中津液一般依赖心阳的蒸腾,固汗功能是卫气和心阳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营卫(阴阳)不和,卫气不能固守营阴则津液外泄,常伴恶风、易感风邪等,临证观察,确实肤白、敏感体质者多见,对此类手汗患者,导师常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单方或合方加减治疗。 案例举隅 笔者运用上述经验,试用于临床,确
有良效,举例如下。 案1:患者某,女,20岁,2014年4月1日初诊。
主诉:手足汗出6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
舌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汗);辨证为脾胃湿热。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处方
手汗症的辨证论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