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湾港区一、二港池口门布置及减淤措施
通州湾港区一、二港池口门布置及减淤措施 黄 磊,刘碧荣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摘 要:通州湾港区起步工程通过围填腰沙西侧近岸区域,开挖滩面形成一港池 The first layout plan of basin entrance 图3 口门布置方案二
The second layout plan of basin entrance 图4 口门布置方案三
The third layout plan of basin entrance 图5 口门布置方案四
The fourth layout plan of basin entrance 4 布置方案比较 本文主要从口门区域流态、横流大小、泥沙淤积3个方面对4个方案进行综合比选。 工程区流态对比 工程区附近水流主要表现为往复流,水道中流速较大,港池底部流速较小;深槽中流速较大,浅滩处流速较小;涨急时港内均出现明显的回流区。潮流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起步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整体流场影响主要集中在中高潮位时对腰沙根部南、北侧水流及高潮位时东西向水流有一定阻水作用,对南北两侧的小庙洪水道尾部和三沙洪水道的影响较小。4种方案的防波挡沙堤对整体流场的影响均较小,各方案所引起的流场变化主要集中在支航道区域。不建防沙导流堤(方案四)和沿围填线建防沙堤后,水流相对较为平顺,以近东西走向的往复流为主;而布置斜向防沙导流堤的方案一和方案三中,防沙堤掩护段流速减小,而堤头处受挑流影响则流速有所增大, m/s以内。 支航道横流对比 方案一、方案三防沙导流堤与围垦线斜交布置,由于堤头挑流,在口门形成回流,口门区段航道横流相对方案二、方案四略大一些。各方案支航道最大横流均发生在航道折向港池起始段附近。从各方案所引起的流场变化、特征点流速流向及横流情况看(见表 1),各方案引起的港池口门流态影响基本局限于小庙洪尾部深槽北侧-5 m以浅区域,且各方案引起的流场变化无本质区别。防沙导流堤伸至水深-1 m后,航道口门处虽然涨潮时存在一定回流,但不影响船舶进港。 表1 各方案支航道横流特征值
Table 1 Cross flow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 channel of each layout plan m·s-1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一港池 最大横流 泥沙淤积对比 各方案支航道-3 m以深区段的回淤强度基本一致,随着水深变浅和挖深加大,航道回淤强度也逐步增大;各方案航道回淤差异主要集中在-3 m以浅区段及港池区域,最大回淤部位各不相同,方案一最大淤积发生在-1 m水深处的防沙堤口门附近;方案二发生在顺南围堤线布置的防沙堤口外侧,受东西两侧浅滩破波带泥沙输运的影响;方案三与方案一相比较,东侧防沙堤位置规模均一致,最大淤积强度较方案一无明显变化,但最大淤积区发生在-1 m处及港池口门附近,形成较为明显的双峰淤积分布;方案四由于无任何遮挡,受破波带高浓度含沙水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泥沙在跨越支航道时形成落淤,还可直接自围堤拐角处进入港池内。 潮流波浪泥沙物模实验[5]结果表明:建设突出围堤线的防沙堤,可明显减少支航道及港池泥沙淤积,采用方案一,港池及支航道淤积总量最小, m,2 a一遇大浪作用2 m。方案二采用缩窄港池口门的方案, m,2 a一遇大浪作用2 m。方案四不建防沙堤, m,2 a一遇大浪作用2 m,各方案口门淤积峰值分布见图6耀图9。 图6 一港池各方案口门淤积分布(正常天气条件)
Siltation distribution of sub channel in basin 1(normal weather condition) 图7 二港池各方案口门淤积分布(正常天气条件)
Siltation distribution of sub channel in basin 2(normal weather condition) 图8 一港池各方案口门淤积分布(2 a一遇大浪作用)
Siltation distribution of
通州湾港区一、二港池口门布置及减淤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