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报告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报告第一篇《实践论》读书报告一、背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分别写于1937年7月。当时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开始了抗日战争时期,而党内的思想,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经验造世界。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指只注重过去的经验提炼出来的东西。只要跟经验不符合,就认为是不正确的。教条主义指只注重理论的东西,任何事情在理论的框架内不能得到答案,就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忽略了理论是人的思维产生的。人的思维并不是万能的,而人的经验和思维一样,总有盲区存在。唯一证明事物的方法就是:让事实说话,即,付诸实践。然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知不会落后,因为它一次次地被人从实践中证明。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要意识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并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
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讲了这么多还是在讲理论的感想,确实是没有结合实际来论证这个所谓的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好吧,接下来就举一个例子。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亲自接触和体会,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技能,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所以就像 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已经忘却。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也就是说,实践的做事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
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知行统一,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事物,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新的认识,识认与实践不断地这样循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又有多少人愿意真正的踏踏实实地从理论的每个细节入手去实践中体验一番呢?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第三篇实践论读书笔记刘宽08级生物工程XX296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这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通篇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其时正处于中国革命
的生死关
实践论读书报告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