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高歌之态,,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擅长观察事物的才能。 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那么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分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疏落. 4。相:,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和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和“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兴趣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如今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和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和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 7.度:,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抱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
古诗词80首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