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 2 页 共 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对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训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探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说明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美丽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⑥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道别时,探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探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太平洋斗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盼望不要犯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打算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状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教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立刻复长函鼓舞季羡林,并热忱把他引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许,引荐给《中心探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⑨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表达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圭圭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