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docx《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
作者:张亚会
来源:《楚商》2016年第06期
摘要:《论持久战》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国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 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
作者:张亚会
来源:《楚商》2016年第06期
摘要:《论持久战》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国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 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 “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 “亡国论”和 “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 确的道路和方向。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 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忤、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 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 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 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 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 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而不断出现, 萦绕在许多人心中。1938年,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亡国论”和“速胜论”疑云的笼罩下,抗战的 前景到底如何?中国共产党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一时间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这 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问世一扫当时的迷雾,成为了指导全国战争胜利的纲领性 著作。
二、 《论持久战》的影响作用
《论持久战》演讲稿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此后,各根据地印发了单行 本。1938年7月25日,汉口新华日报馆出版了单行本,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 馆,也相继出版了铅印订正本,《论持久战》在国统区正式发行。
在党内以及军内的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应用 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赢得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赞誉。"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 在回忆录里描述——“《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 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陈云听了 毛泽东的演讲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 指导意义,建议毛泽东在更大范围讲授,于是促使毛泽东把讲稿整理出来在党内印发。
在国统区的影响。宋庆龄被《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瞻远瞩所折服,立即 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论持久战》的发表 在国民党高层引起很大震动。国民党军队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拜读《论持久战》之后,拍 案叫绝,他认为这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并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传、介 绍“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