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2页
一、容量的概念
血容量是指全身有效循环血量
红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构成全血容量
血液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比如体重为60公斤的人血量为的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
a动脉系统使外周阻力↑血压↑。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内静水压↓ 促进组织间液回流。
c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趋向中心循环→回心血量↑。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42页
2、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尿液↓保存体液。
十、低血容量性休克病理生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2页
3、代偿反应在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时,也有潜在风险。
a肾脏持续缺血导致肾功能损害。
b胃肠道粘膜缺血可诱发细菌毒素异位。
c代谢免疫,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分泌增加与泌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受到感染侵袭。
d凝血功能:。
十、低血容量性休克病理生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42页
十、低血容量性休克病理生理
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
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ATP)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2页
组织氧输送与氧消耗
氧 输 送
下 降
心输出量
血红蛋白
氧分压
氧 消 耗
未 知
氧摄取(氧摄取率和动静脉氧分压差)
血红蛋白下降时,动脉血氧分压(Pa02)对血氧含量的影响增加,进而影响D02。
通过氧疗增加血氧分压应该对提高氧输送有效。
氧含量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2页
十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监测
一般监测
皮温与色泽
心率、血压
尿量
精神状态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MAP监测
CVP和PAWP监测
CO和SV监测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需要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对于持续低血压病人,应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2页
氧代谢监测
脉搏氧饱合度(Sp02)
动脉血气分析
DO2、SvO2的监测
动脉血乳酸监测
phi和PgCO2的监测
十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监测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2页
病因治疗
液体复苏
输血治疗
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酸中毒的处理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
体温控制
十二、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2页
病因治疗
休克所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的程度与容量丢失和
休克持续时间直接相关。如果休克持续存在,组织缺氧不能缓解,休克的病理生理状态将进一步加重。所以,积极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2页
液体复苏
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
胶体液:羟乙基淀粉(HES)
白蛋白
右旋糖酐
明胶
若以大量晶体液进行复苏,应注意:
,同时出现组织水肿。
,大量输注可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2页
输血治疗
浓缩红细胞为保证组织的氧供,Hb<70g/L应考虑输血。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Hb保持在较高水平更为合理。
血小板血小板输注主要使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病人。血小板计数 50×109/L,或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可考虑输注。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可显著改善凝血效果。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凝血因子的不足,新鲜冰冻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有研究表明,多数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抢救过程中纠正了酸中毒和低体温后,凝血功能仍难以得到纠正。因此,应在早期积极改善凝血功能。大量失血时输注红细胞的同时应注意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病人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缩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2页
血管活性药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进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的风险。临床通常仅对于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病,才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