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教案
【教学目的】
1.学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 “其"等虚词的用法,和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才能。
【教,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代词,他们(指古人)。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代词,洞,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如今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精品文档请下载)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写作背景
(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缺乏畏,祖宗缺乏法,人言缺乏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开展。(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阅读指要
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记游,感事,,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事见理。
第一段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乃: 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这里作“在"讲。
卒:死。
文:碑文,整篇文章。
道:道路 。
第二段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穷:穷尽, 。
至:至多,最多 。
极:尽,尽情享受。
第三段
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非常。
至于:,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到达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句中语气词.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观:观察、看。
得:可以。
夷:平坦。
相:帮助、辅佐,读xiàng。
第 四 段
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所以:由构造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悲:感慨、叹惜。
胜:尽 。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精品文档请下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