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doc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摘要:“吐槽”体现了现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以微博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更使“吐槽”与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见、公共权力发生关系,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力。微博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体需要的推动以及大众文化、后现代精神的影响,催生了微博“吐槽”现象。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绪发泄的渠道、一种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情绪极化、过度娱乐化与围观“吐槽”等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社会危机。关键词:微博;“吐槽”;公共话语;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7-0040-03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SJD173)。作者简介:宋文慧(1988-),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一、“吐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词义演变“吐槽”一词源于对日本漫才(一种以两人的滑稽问答为内容的艺术形式)中的一个角色名称“突っ?zみ”(类似于中国相声中的“捧”)的翻译。在日本漫才里,“突っ?zみ”就是与“装傻”相对的推进话题进展的人,其目的是挑出对方言语或行为中的漏洞,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疑问或感慨,这种形式现在仍广泛用于日本动漫。台湾人首先用“吐槽”一词翻译“突っ?zみ”,但只有发音,没有固定字形,这种叫法传至中国大陆后,吐、槽二字才有了确定的字形。但是,由字形引发的习惯性联想,再加之网络技术的助推,“吐槽”在中文语境中逐渐衍生出揶揄调侃、抱怨、批评指责、倾吐等诸多含义。当然,“吐槽”一词的词义演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认知语言学的构词理据的。从构词上来讲,“吐槽”由“吐”与“槽”二字构成。“吐”字在《辞海》中以上声存在的字义有五:①吐出;使东西从嘴里出来。②说话。③泄露;讲出来。④冒出或露出。⑤唾弃。[1]874“槽”的字义有七:①盛饲料喂牲口的器具。②酿酒或造纸的器具。③捣茶或研药的器具。④琵琶一类乐器上架弦的格子;弦槽。⑤泛指两边高起、中间陷入的东西。⑥水道;沟渠。⑦柔木。[1]1600从以上字义来看,把二字连用为“吐槽”,即是把口中之物,具体的食物或唾液,或抽象之言语,放到某种器物或类似器物的具有容纳性质的存在之中。由此可见,“吐槽”在字面上就已经具有了倾吐不好的东西的意味。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人们常“用具体、常见的概念隐喻比较抽象的概念”,[2]从而将自身的经验与抽象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而诸如抱怨、批评等含义实际上就是倾吐不好的东西的抽象化,所以“吐槽”的衍生义是符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的。“吐槽”一词传至中国大陆,不仅词义发生了变化,与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的结合使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既包括自我发泄与倾吐、相互之间的互动调侃,还有围观批评指责。根据对象不同,“吐槽”可以分为“吐槽”己人、己事、己物与他人、他事、他物。而微博引发的围观现象则使“吐槽”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发泄与小群体的打趣互逗,而且与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见、公共权力发生关系。可以说,微博媒介使“吐槽”现象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力,故而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微博“吐槽”现象的成因分析1微博技术与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微博“吐槽”成为可能。当然,如果技术转化成媒介,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而媒介则“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3]74微博技术对“吐槽”行为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博是自媒体(WeMedia)的一种,其核心是UGC(UserGeneratesContents),即用户生产内容,全民织网,这就使网络的隐喻不再只是网页与阅读,书写也成了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据一项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大学生开通微博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发表观点、发泄情绪,[4]其比例仅在浏览关注动态与了解热门话题之后。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倾吐情感、表达意见的重要场域。第二,微博以140个字符为限定,是迷你型的语录式文本,简洁、短小,这与传统媒介的高门槛与博客的理性深度相比,更加平民化、草根化,不仅使“全民DIY”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成为现实,也更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群众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方式。第三,微博是一个开放性的互动平台,用户之间并不需要对方的同意就可以对对方的微博内容进行浏览与评论,这就为公众事件的“吐槽”提供了便利。第四,微博的即时性,对于突发、敏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它的裂变式传播特点,使得话题一经产生就有可能聚集快速的围观效应,进而形成集体的围观“吐槽”现象。此外,除了微博技术自身的特性,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带动微博的发展而对人们的“吐槽”行为产生了间

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1
  • 文件大小112 KB
  • 时间20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