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doc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这所慈善性质的平民学校,与中国近代史有着不解之缘。说到香山慈幼院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人熊希龄。熊希龄,清末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曾与谭嗣同、梁启超等致力于维新变法,民国初年出任财政总长、国务总理。执着的教育救国论者熊希龄年轻时曾热心政治,幻想通过政治使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而当他踏进名曰民国实则北洋军阀操控的政治泥潭后,发现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政治体系竟如此腐败和反动。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让他脱靴挂印,拂袖而去,搞起了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挑起了中华慈善联合会主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担子,同时还从事教育事业,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1917年,直隶、京畿发生特大水灾,受灾面积达103个县,灾民超过600万。当时政府责成熊希龄主持赈灾。他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无家可归的孩子,有的四处流浪,与野狗争食,有的头插草标,被当作廉价货物买卖。熊希龄费尽千辛万苦筹措来资金,在北京设立两所临时性的慈幼局,收养了1000多个孩子,准备等水患过后,将这些孩子送回家。可是,1918年4月水患后,各地亲属及社会人士领走800多个孩子,最后仍剩下200多个孩子无人认领。熊希龄即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机构,继续收养这些孤苦无依的儿童,并把机构设在了北京香山静宜园内,取名香山慈幼院(以下称香慈)。熊希龄仕途救国的幻想破灭后,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教育救国。当时,中华民族已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议论满天飞,甚至有“改造人种救国论”,当然也有倡导共产主义救国的中国共产党。熊希龄曾游历欧美,、。随着历史的演进,出乎创办者的意料,这所香慈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熊希龄把香慈的师资力量定为三三制组合:三分之一本土资深教师、三分之一本土师范学院毕业生、三分之一海归派。这使教师队伍除了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外,还有活跃的求新思想,在授予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辅以西方的进步思潮元素。熊希龄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为千百年来禁锢于“子曰诗云”的中国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西方新思想的阳光照耀进来,将学生们一把拽到了世界的前沿,让他们擦亮双眼看社会,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脑和心感知世界,而不再是匍匐在地的忠臣孝子。世外桃源香慈始建于1919年,那个春天,熊希龄精心打造的这个杰作,从校舍、教学设备这些硬件建设,到师资、教育理念这些软件建设都要跟国际接轨,都将是中国一流。在熊先生的严格要求下,静宜园大兴土木,建起了男女两校,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校舍比肩而起,各司其职。有教室、宿舍、理化馆、图书馆、运动场所、医院、食堂,以及为学生学习技艺准备的工场、农场、商场等各项配套设施。在男校内,熊希龄还设置了幼稚园,在女校内设置“小家庭”(也相当于幼稚园),学龄前儿童先安置在这两处养育。香慈院内还附属有邮电局、银行和商店,还有可自己供电的发电厂。有了这一切,香慈完全可以在那个纷乱的世界里关起大门,自成春秋。香慈招收的第一批师资力量足以说明熊希龄抓软件建设的“高大上”。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当时的顶尖学校,以及师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还有海外名校归来的留学生。如此超豪华阵容,别说在全民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旧中国,就是在今天,也绝不会输给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112 KB
  • 时间2016-10-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