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载山山欲行.doc白云载山山欲行摘要:本文对陆俨少的山水画作品进行了简析。关键词:山水画艺术陆俨少在当代中国画坛中,尤其在山水画中,陆俨少是不可多得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登上了山水画艺术的又一峰巅。他的这种既牢牢把握传统文化的命脉又立足传统,通过体悟而创新,并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精神,对我们学习、研究、创作山水画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陆俨少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笔墨形式多样,用笔丰富,独特的云水法、留白法,多变的章法取势,将诗、书、画放于并重的地位,并能很好地将其融合在一起。陆俨少在深入师法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写生与体验生活,在自然的观察学习中敢于创立新法,给传统山水画带来新的笔墨语言,但并非拘泥于某一家某一派,也并没有传统文人画家那种崇南抑北的思想,继而确立了其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面目,形成了极具个性的“陆家山水”。陆俨少早期的作品呈缜密娟丽、神韵流动之感,较多地留有古人的笔意,尤其是唐寅、王蒙的遗风。陆俨少早期创作的作品为40岁之前,40岁之前他以学习传统山水画为主,自“清四王”乃至明清诸家入手,以临仿为主要途径,上追宋元诸家笔法,在临仿中有所变化,有所取舍,有所强调,加入自己的技法。取法宋人的章法笔意,喜作高远的大章法,用笔长线大点,多从巨然、郭熙等变化而来。又喜欢用王蒙的繁密处理技法、陈洪绶的奇异章法进行山水画创作。陆俨少的书法造诣较深,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横粗竖细,朴拙奇特。早年的三次出游,使得陆俨少能够真正的“饱游饫看”。这些都为其后来独特画风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这一阶段的作品风格多为清秀规矩,用笔灵巧,用线缜密,且多有古意。也正如陆俨少在《陆俨少自叙》一书中所说的“在六十年代以前我的画风较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陆俨少于1938年画的《仿前贤笔意图册之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作品画面多体现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感觉,整体是一幅仿倪瓒式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画面正中央是主山和一组树,但其笔法从作品的题跋可以看出这是学“六如居士”(唐寅)笔法写之,所以画面的山石多用斧劈皴,山石皴得不是很厚重,以设色为主。画面的主树,主干用笔较少提按,平缓匀速,勾树的用笔表现出一种沉着与肯定,有书写性的用笔变化,树的转折,浓淡干湿均有变化,叶法上取的是“介”字法和垂叶法,用墨厚重并有节奏感。画面的右下方有芦苇和点景的渡船人物。点景的船和人物用笔较纤细,但有明显的起笔收笔变化,线条挺拔有力。画面中间是一片湖水,近景的水用类似的“人”字不出头的方法勾写,而并非画面所有的水都用此法,中间用的是留白法,远处的水则用平缓的线条轻轻勾出。在画面中间的空白处左侧是题字:“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用六如居士笔写洞庭秋色图。补阮亭老人诗――陆俨少。”盖有白文印章“陆俨少”名章。整幅作品营造是平缓的、宁静的山水气象,画面中央的大块面山石和主树均呈垂直向上发展。作品下半部分是通过视觉引导将读者的眼光引向画面的正上方。中央的一片平远的宁静的湖水和一排大雁使读者顿时心胸开阔。画面中央的题字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书、画结合。字体书写上有陆俨少早年的书写特点,陆俨少早年习隶、碑为主,用笔有较强的粗细变化,且在起笔时侧笔斜入顿挫横拉,横粗竖细有很强的魏碑刀刻用笔特征,是陆俨少早年结合章草、汉
白云载山山欲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